电影更受年轻人青睐?

  过半数受访者愿意为法律题材买单?

  关于《第二十条》,厦大师生有话说……

  龙年春节,一部围绕正当防卫、见义勇为、校园霸凌等主题展开的电影《第二十条》引发公众热议,“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宣言深入人心。

  两会时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提到:“‘第二十条’已被唤醒,还要持续落到实处。”

  《第二十条》的爆火,不仅使得正当防卫制度为人们所熟知,也为影视作品普及法律知识提供了经验典范,为宣传法治理念、促进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推力。

  为深入探究电影《第二十条》在普法教育等方面的传播效果,充分发挥影视作品的普法宣传作用,2024年3月12日,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律传播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中国式现代化法律文化传播学社联合举办“法律传播春天论坛丨浪尖思索,光影问法——《第二十条》如何照见正当防卫之心?”热点研讨会,以问卷调查和电影评论为基础,共同寻觅《第二十条》背后的法律传播规律。

  Part 1 

  1499份有效问卷

  透视《第二十条》传播效果

  讨论伊始,鹿宇艨代表第一小组从调查背景、问卷基本内容、数据分析、实践建议方面进行了讨论。

  在普法形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第二十条》等法治题材电影越来越成为政法机关普法宣传的重要载体。“它除了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外,还承担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功能。电影这种特殊媒介相比传统普法形式更加立体,带来的情感传递和信息传播能力也更强大和有效,可以达到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功效。”鹿宇艨在介绍中这样说道。

  在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设计上,第一小组遵循基本的传播效果问卷设计思路,从“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出发进行了题目设置。在数据分析上,第一小组不仅对回收到的数据进行了模块化分类,还对重点问题进行了交叉分析,为我们展示了传播效果的不同面向。

  1。占比近70%,《第二十条》更受年轻人青睐

  调查数据显示,电影《第二十条》受众主要是年轻人,且多数为非法律相关专业人员或从业者。在收集到的1499份问卷中,观看过电影《第二十条》的人数有657人,观影人员年龄多集中在19-35岁,占观影总人数69.18%。“如今,电影更多是年轻人娱乐消遣的方式。恰逢春节期间,该群体有较多空闲时间和观影机会,或许是其成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原因之一。”林泗豪说。

  同时,年轻群体也是学习正当防卫等刑法知识的主力军。调查中,55岁以下的人群对刑法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超过85%,尽管不全是法学专业学习者或从业者,也对刑法知识有较多的了解。而55岁以上人群对刑法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则低于前者15个百分点。“在新媒体崛起的年代,年轻群体学习和接受能力和意愿更强,接触到的普法渠道与法律知识也更多。”刘瑜晴这样分析。

  2.13%左右不推荐,法律专业人士关注度高,但满意度低

  从观看情况看,观影人数中超过一半为律专业人员或从业,这说明法律专业人员对与之专业相关的法律题材电影投入了较多关注。但在观影评价上,有13%左右的法律专业人员或从业者表示不会再推荐与讨论,非法律专业人员或从业者观众中表示不再推荐与讨论群体的比重则小于10%。“这似乎反映出类似法律题材影视作品在案件细节的打磨、法律知识的准确传递等方面还难以经受住法律专业人士的评判。”霍正兴这样分析。

  3。电影更多改善了非法律相关专业人员对法律职业的认识

  尽管如此,电影还是能够向非法律专业人员传递一定的法律精神、法治观念。有85%的非法律相关专业人员或从业观众认为,该电影促进了他们对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的认识,“由此可见,该电影通过对正当防卫相关案件的讲述,有效促进了非法律相关专业或从业观众对法律职业的进一步了解。”李禛玥说。

  4。兴趣为王,题材取胜,过半数受访者为法律题材买单

  《第二十条》将曾几度引发公众热议的正当防卫制度作为电影主题,在题材选择上是一大亮点。“以法律为题材的艺术形式具备吸引力,是普法活动的左膀右臂。”有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因对法律题材感兴趣进而选择观看《第二十条》。在未观看过《第二十条》的受访者受访者中,有82%表示在视频网站上架该电影后愿意观看。“不足之处则在于以电影为媒介等需要群众自费的普法形式,普法广度具有局限性,且存在娱乐化意味较重的问题,后续需要专业人士传播更加细致和全面的法律知识。”阮凯欣在分析电影的亮点与不足时这样说道。

  总的来看,尽管法律题材影视作品在数量上形成较大规模,质量上也精品迭出。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法律影视作品的独特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高琳越以此次问卷调查效果为基础,结合《第二十条》电影情节,为中国法律影视传播提出实践层面的建议。“一是要精确法律知识,发挥法律影视之指引功能;二是要丰富电影题材,实现法律影视之教育功能;三是要丰富传播形式,拓宽法律影视之普法广度。”

  Part 2 

  关于《第二十条》,观众朋友这样说

  第二小组从剧情分析、人物刻画、普法效果与思考总结四个方面对目前《第二十条》的影评进行了综合评述。

  电影《第二十条》以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为背景,通过对故事主线的艺术加工和精心布局,深刻揭示了法与情在现实司法实践中的碰撞与调和。刘昱宏说,“多数影评认为《第二十条》细腻描绘了正当防卫制度从过去的不敢适用、不愿适用到如今依法正确适用的演变历程,实力派演员们通过精湛演技再现了这一转变过程,尤其是雷佳音饰演的检察官韩明角色的成长与觉醒,以及赵丽颖演绎的聋哑人郝秀萍触动人心的一幕,成功引发了观众对正当防卫的正确适用、‘如在我诉’的司法理念及代际传承思想的深刻共鸣与反思。”

  影片在人物塑造方面亮点频出,韩明检察官形象饱满复杂,其由保守向开明的转变极具教育意义;郝秀萍一角则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挑战了“谁死伤谁有理”的传统观念,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法律公正性的认知。郑金雄教授也对影片的人物刻画进行了阐述,“吕玲玲、韩明等人物形象鲜活、立体,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诠释着法治的精神与力量。观众在代入感和情感共鸣中,不仅被角色的命运所牵动,更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法治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自2024年2月10日上映以来,《第二十条》产生了显著的普法效应。相关搜索热度急剧攀升,短短半月中,社交媒体上关于该片的讨论量达到351265条,媒体与非媒体发布的帖子比例显示,公众参与度极高,主流媒体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纷纷跟进报道,多地司法机关也组织观影活动并发布感想推文,彰显了该片在社会法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此外,《第二十条》通过公开听证会的场景设置,直观呈现了司法程序的公平正义,增强了观众对法律严谨性和社会公平秩序的认知。同时,影片突出展示了检察机关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上的责任担当,介绍杭州检察机关率先推行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及其在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法律规定,有力推动了社会对校园霸凌、未成年人性侵等问题的关注与理解,并突显了检察机关在社会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然而,在肯定影片普法贡献的同时,部分影评也指出了电影存在的一点瑕疵。“熟悉正当防卫制度发展历程的观众可能会认为,影片在呈现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艺术虚构,影视作品在普法过程中应尊重事实,真实的历史事件本身更具教育意义。”杜方准引用翟志勇教授的话,“‘第二十条’的真正含义并非沉睡,而是长期被误读,是多方力量共同的努力才使其得以回归本源。”

  最后,在肯定《第二十条电影》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的同时,叶宗源总结了影评当中所反馈出的系列思考,如对《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寻衅滋事罪的追问,对“如在我诉”观念的反思,以及对影评所展现的道德伦理学问题的分析等。

  Part 3 “七嘴八舌”话电影:

  厦大师生眼中的《第二十条》

  在问卷分析和影评综述之后,来自第三、第四小组的几位同学分别从宣发策略、法律文化解读、社会现象反映等角度发表了对电影的看法。

  魏楚奇认为,这部电影在普法上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电影传达了当今时代已经变成了唤醒‘沉睡的第二十条’的时代,无论是司法界还是民众都对正当防卫有了更新的认识。从这点来看,本部电影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但魏楚奇也提出,电影的内容还存在不够严谨的地方,“比如对于正当防卫的关键条件强调的程度不够。对于防卫过当,最后追加见义勇为的案件并没有把过程叙述清楚。”而总体上电影的宣发本身,以及法律价值观的传达,相对于以前的电影来说,更加能够使得普通观众引起共鸣,这点是非常值得称赞的。“法律电影的本质其实就是兼顾娱乐性和严肃性的,虽然略有不足,但今后的同题材的电影仍然可以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同样从宣发策略的角度,李炤辰则认为,《第二十条》在春节档前期遭遇了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春节期间观众多倾向观看喜剧电影,对于法治主题的电影可能并不感兴趣,问卷调查的数据也能支持这一观点;二是宣发公司光线传媒与第一梯队的猫眼和淘票票相比,在宣发能力上也有所不足。李炤辰还从传播学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演员团队作为影片宣传的重要角色吸引了一批观众,‘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句台词不仅点明了正当防卫的本质,同时准确命中了观众希望自身权利得到保护和维持社会公正法秩序的心理,使得人们自主对影片进行传播。”

  王洪伟从法律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电影《第二十条》中,张艺谋导演善用富有感染力的影像表现善与恶的对抗,在激发观众情感认同的同时,在内容与形式上改变了观众对法律文化解读的静观状态。法律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文化结构复合体。依附于语言文字的制度规范是法律文化的表层结构,处于法律文化立体结构中内隐位置的则是精神文化。王洪伟进一步说道:“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第二十条》对法律文化传播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法律制度文化方面。通过这部电影,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制度让我们众多人所熟知。再次是法律精神文化方面。电影《第二十条》是一部洞悉人性荡涤灵魂的好电影。通过电影与普法结合,通过指引更多人的人生,法律塑造着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体系。

  王泽东从电影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来进行分析。“首先,在电影中有三点让我印象深刻,一是教导主任受伤后,学校才查清校园霸凌事件;二是上诉人死亡后,检察官才改变自己对案件的态度;三是郝秀萍跳楼后,村民才敢站出来指认村霸。这背后显示出了个别公民的冷漠感,对于和自己无关的事情不轻易站出来,也反映出我们大多人权利本位和法律主导意识的淡泊。”

  Part 4 尾声

  最后,郑金雄教授就今天的讨论进行了总结。郑教授认为,电影这一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常以其独特的叙事魅力和视觉震撼,传递着深邃的社会洞察与人文思考。“首先,电影能够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叙事手段和符号结构,将很多用文字无法表达、难以还原的故事场景具体、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场景再现的能力使其区别于文字等媒介而呈现出独有的魅力。其次,电影具有记录历史的功能和跨文化流通的功能,为法律文化的传承与扩散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再次,当电影的镜头聚焦于法治,其产生的社会共鸣与影响力,往往超越单纯的文字或口头宣教。电影《第二十条》正是这样一部杰作,它巧妙地将法治的精髓融入跌宕起伏的剧情之中,让观众在沉浸于故事的同时,不自觉地领略到法治的深刻内涵。”

  本次热点研讨会节奏紧凑、内容丰富,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电影《第二十条》引发了我们关于法律、传播、社会等领域的思考,我们的讨论和关注也不仅仅停留于今天。期待在以后的阅读、研讨与写作之中,我们也能不断续写今晚的美妙,共同体验真理之美,感悟合作之情!本次研讨会在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丨霍正兴 付玉 魏楚奇 李炤辰 罗大琳

  图片丨何雪莹

  编辑丨罗大琳

  审核丨王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