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厦门网

  7月31日,五一广场,居民有序排队进行核酸检测。记者陈理杰摄

  海沧医院护士长李建英全身都湿透了。通讯员供图

  在位于松柏公园的核酸采集点,社区工作人员为居民提供服务。记者陈理杰摄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 杨陶然 马丽 曾昊然 黄伊娜 吴斯婷)熬红的双眼、沙哑的嗓音、汗湿的衣服……顾不上,都顾不上。

  逆行而上、全力奔跑的他们,只希望能跑得快一些,再快一些,跑赢病毒,阻断病毒传播链。

  这,就是厦门!

  7月30日,厦门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发布2021第1号通告:即日起,厦门市启动三级应急响应。从7月30日下午开始,厦门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们紧急响应,迅速集结,第一时间奔赴莲前街道、筼筜街道等重点区域的核酸检测排查点,全力迎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高温下、大雨中、夜色里……他们坚守岗位,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城市和人民。今日,请随着晨报记者的镜头,一起看看日夜奋战中的温暖瞬间吧!

  镜头1:坚守在一线 双眼熬得通红

  7月30日夜晚,五一广场核酸检测采样点灯火通明,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们深夜奋战,争分夺秒地为居民群众进行核酸检测。一个瘦小的身影忙前忙后,她是筼筜街道育秀社区党委书记许朝梅。

  筼筜街道作为确诊病例活动范围之一,街道、各社区第一时间启动全员核酸检测。

  接到通知后,许朝梅第一时间和同事们研究方案、准备物资、布置场地、通知居民。四个小时内,便开始了检测工作。“刚开始,因为电脑网络不稳定,效率没有这么高。但是,社区共建单位和上百名双报到党员志愿者伸出援手,解决了网络通信和人手不足问题,后面的检测越来越顺畅。”

  “快去多搬些水来,摆在信息登记区。”许朝梅注意到一些上了年纪的居民在信息登记区等候,赶紧协调。很快,一名红马甲志愿者小跑着抱来一箱矿泉水,发给老年居民。 “大家排好队,不要着急,一个个来。”许朝梅一边统筹现场,一边指挥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疏导。

  检测过程流畅顺利,居民们对辛苦付出的社区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许朝梅一直坚守在一线,双眼熬得通红。

  镜头2:不断提醒市民 嗓子哑得不行

  “真正的女神,美丽的背影。”7月30日20时左右,莲花医院值守在“家”的一名医护人员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组照片,为连夜到一线支援核酸采样的同事加油。她发的这个背影,就是该院此次出征的医护人员队长詹西荣,她也是该院去年首批支援武汉方舱医院的党员护士。

  昨日,接到记者的电话,詹西荣的声音沙哑得听不清。缓了十几分钟,她给记者回拨电话时,声音还是沙哑。原来,“张开嘴,仰头,啊……”“坚持一下,很快就好的”这样简单的两句话,她不厌其烦地对每一个接受采样的市民重复着,嗓子哑得不行。

  为了加快采样,减少市民等待,她坚持把工作干到交接班以后,再一口气喝完一瓶300多毫升的矿泉水。

  “立即出发、熬夜奋战,对于我们医护来说是‘疫’不容辞的事儿,即使再闷热再难受,谁也没有怨言。”截至7月31日18时,詹西荣和她分布在厦门国际金融中心、金鸡亭、岭兜二里、会展南小学四个采样点的另外19名小伙伴共完成了1.6万余名群众的核酸采样。她说:“只要群众需要,厦门需要,我们就一定在!”

  镜头3:高温下全副武装 衣服能拧出水来

  7月31日12时,艳阳当空,室外的体感温度逼近40℃。海沧医院ICU护士长李建英在前埔小学支援核酸检测采样任务。在最热的3个半小时里,她为近200位市民进行了核酸检测采样。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进行核酸检测,不能喝水,她开玩笑说:“其实是口渴的,渴得看到酒精都想喝了。”

  等到交接班,换下防护服,李建英里面穿的衣服全湿透了,用手一拧,都能拧出水,汗水沿着衣服边沿滑落,打湿了地板。在这3个半小时里,李建英就像“泡”在自己流出的汗水里干活。

  镜头4:护士夫妻齐上阵 顶着酷暑连轴转

  7月30日19时左右,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护士吴永涛抵达位于湖滨一里的核酸采样点接替同事,一工作就是四五个小时,直到次日凌晨才结束。回到家中休息后,第二天上午11时又再度出发。

  吴永涛曾是去年厦门援鄂医疗队的一员。他的妻子虞晓倩也是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护士。这一次,她也是战斗在核酸采样点的一员。7月31日当天,两人正好排在同一个采集点,吴永涛接替妻子的班。交接班时间里,两人交流了几句便匆匆分开。

  吴永涛说:“采集完核酸后,许多人都跟我们说‘谢谢’‘辛苦了’,这让我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也更加有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