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茶园土壤改良需求,探索以生物炭为主要技术特征的绿色农业生产新模式

  茶园土壤健康指标、福建省茶园土壤酸化特征及综合治理思路、武夷山市耕地质量状况与安全利用对策、生物炭产业的发展及现状……来自全国8所科研单位的9位专家学者,就“面向茶园土壤改良的典型需求——探索以生物炭为主要技术特征的绿色农业生产新模式”为主题发表科研报告。

  4 月 17-18 日,武夷茶产业可持续绿色发展与福建生物炭产业发展论坛在武夷山市召开。武夷山市副市长范震昆、省农业生态环境与能源技术推广总站站长赵杰樑、省农田建设与土壤肥料技术总站站长张卫清出席论坛并致词。

  参加本次论坛的科研的9位专家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福建农林大学等全国8所科研单位。分别为:

  “十四五”化肥减量增效工作设想: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杜森研究员

  茶园土壤健康指标: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颜晓元研究员

  新一代多功能农用微生物菌剂与土壤重金属修复和植物(粮、蔬、果、中药材、茶叶等)安全生产:齐鲁工业大学夏涛教授

  生物炭高值资源化利用:复旦大学朱向东教授

  福建省茶园土壤酸化特征及综合治理思路:福建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张玉树研究员

  丘陵山区茶园全程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郑书河教授

  茶产业废弃物高效资源化利用: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王雅君博士

  武夷山市耕地质量状况与安全利用对策: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王瑞刚研究员

  生物炭产业的发展及现状:沈阳农业大学孟军教授

  武夷山市共有茶园面积 14 万亩,茶叶产量 2 万余吨,茶业总产值达到 21 亿元,涉茶人数达 12 万余。然而,由于高强度农业利用引起的茶园土壤质量下降与结构退化,已经威胁到茶树健康生长和茶叶品质,将可能影响茶园高标准种植、持续增收和茶产业可持续绿色发展。

  当前,人们对茶叶的认识逐渐向品质和健康转变,发展优质、高效、生态茶园已成为共识。武夷山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如何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更具有重大意义。

  与会专家提出,生物炭技术体系全面适应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循环经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是应当悉心培育、大力支持的新兴产业。当前,我国生物炭产业技术普及率低、市场占有率低,远未发挥其应有的对国家农业、生态、环境宏观战略的支撑作用。福建生物炭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多元化利用格局,围绕生物炭全产业链布局技术研发,以高附加值生物炭产品引领市场,因地制宜建立区域产业技术模式。

  论坛期间,与会专 家先后赴大红袍母树周边、武夷山茶叶研究所、燕子窠生态茶园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论坛期间,来自邵武农业农村局、明溪农业农村局、建瓯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干部、技术人员对话参会专家,就土壤改良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如何对接、新技术如何降低成本、便利农民施用等话题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