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硕果累累,一年内5座污水处理厂建成通水。图为前埔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排海管)大型钢管海上敷埋施工现场,该工程将有助于海洋环境保护。(资料图)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吴海奎)冬日的厦门,天蓝海碧。从高处俯瞰,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筼筜湖、五缘湾、杏林湾等,碧波荡漾,白鹭翩飞。就在前几天,有市民在鼓浪屿钢琴码头附近海域拍摄到白海豚嬉戏的画面……可以说,厦门的海,越来越净,越来越美了。

  数据无言却最有说服力。市生态环境局的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厦门近岸海水水质取得新突破,优良(Ⅰ、Ⅱ类)水质面积比为90.5%,同比上升9.1个百分点。

  这些可喜的变化,与我市以空前力度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有着紧密的关联。2020年,我市严格遵循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要求,紧紧围绕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目标,按照标本兼治、系统治理的思路,从截污、分流、提标、扩容、清淤、监管等六个方面入手,全链条对生活污水治理进行精准施治、综合施策。

  这一年,全市问题入海排放口全部完成整改,新增(改)100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建成通水5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0万吨/日,基本实现晴天污水不直排入海的目标。

  守住底线

  问题排放口全部完成整改

  环岛路五缘大桥北侧排放口是全市典型的问题排放口。在整治前,由于污水设施处理能力不足和枋湖部分片区、五缘湾北片区、县后东部分片区等存在雨污混接等问题,导致污水通过该排放口直排入海,影响水环境。

  市政部门通过对片区的雨污管网进行正本清源改造、湖边水库截污泵站扩容、应急处理站的关停以及环湾箱涵的清淤,自2020年12月28日起,排海口流域内污水能通过泵站转输至前埔污水厂处理,排放口晴天已无污水排放。

  这是我市开展问题排放口整治的一个典型案例。按照坚决守住入河入海最后一道关口的要求,我市由各区对入海排水口进行全面清查,准确掌握排水口位置、数量以及出水水量、水质情况。对不能达标排放的排水口,坚决进行截污整治;同时,由市生态环境局委托第三方每月定期对排口出水水质情况进行抽查检测,定期通报。

  目前,全市问题排放口已全部完成整改,基本实现晴天污水不直排的目标。

  源头治理

  改造管网提升雨污分流率

  近年来,我市城市发展迅速,人口增长,遍布在地下的污水管网系统不堪重负,部分污水管网由于建设时间较早,建设标准偏低,存在渗漏等情况。

  就像病人“动手术”前,要先做全方位的“体检”一样,排水管网改造前,也要先摸清底数。

  按照市统一部署,我市各区组织专业队伍,全面开展城市建成区排水管网雨污混流的溯源排查,截至2020年12月28日,已完成排查面积约304.7平方公里、排查管网长度约12386.6公里,发现问题点超40万个。

  各区根据排查结果,制定正本清源改造实施计划,加快推进排水管网混接错接改造、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和破损管网修复,做到边查边改、彻底整改。截至2020年12月28日,我市已经完成13.6平方公里正本清源改造。

  思明区官任社区是我市排水管网正本清源改造工程首个试点片区。最近,官任社区武夷花园的居民们发现,小区楼栋的外立面多了一根白色管道。这是新设立的雨水管,用于从源头上实现雨污分流。

  我市排水管网正本清源改造工作也被省委省政府列入“难、硬、重、新”攻坚任务,到2021年底,要完成建成区20%面积,即78平方公里正本清源改造,大大提升雨污分流水平。

  排水管网三分建,七分管。我市还将构建全市智慧排水管理平台,同时,借鉴深圳等城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推行排水管理进小区试点工作,着力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末端扩容

  五座污水处理厂去年通水

  2020年12月27日,随着污水通过粗格栅、细格栅,进入生物反应池等处理工艺区,处理规模为20万吨/日的前埔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扩建)顺利试运行,这是2020年内,我市通水的第五座污水处理厂项目,也是规模最大的一个。

  2020年,我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硕果累累:10月15日,同安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通水,仅隔一天,海沧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也实现通水,比计划整整提前了两个半月;11月,西柯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通水;12月,马銮湾再生水厂工程和前埔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扩建)先后通水。

  一年内建成通水5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超50万吨/日,较上一年提升约50%,这在我市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目前,我市还有7座污水处理厂在建或扩建(高崎、集美、前场、澳头、大嶝、内田、同安工业园区),正在前期阶段的2座污水厂(下潭尾、洪塘),也很快将进场开工建设,到2022年底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将达200万吨/日以上,实现三年翻一番。

  近年来,我市还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委要求,认真做好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排放工作。其中,前埔、筼筜、海沧、澳头、高崎等5个深海排放的污水处理厂尾水执行一级A标准,其余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类四类水标准。

  [点击]

  污水收集处理更加到位

  通过末端截污和前端雨污分流改造,全市污水集中收集率、雨污分流率即污水处理量、污水进厂浓度明显上升。2020年1-11月,我市污水处理量为31756.48万吨,同比增加724.56万吨,比增2.33% 。COD(化学需氧量)去除量84251吨,同比增长5265吨,比增6.7%。污水进厂BOD(生物需氧量)指标浓度由118mg/L上升到132mg/L。

  2020年厦门近岸海水水质取得新突破,优良(Ⅰ、ll类)水质面积比为90.5%,同比上升9.1个百分点。

  流域水环境明显改善

  经过提标改造,同安污水处理厂、翔安污水处理厂尾水提升到地表类四类水质标准,并引入埭头溪、浯溪、内田溪作为溪流生态补水水源,为相关河流水环境改善创造了良好条件。同安埭头溪下游段已经连续10个月经过检测未再出现黑臭问题;2020年10月,翔安内田溪赵岗界头桥断面水质经市环保监测达到三类标准,在改善水质的同时,也为周边农田灌溉提供了丰沛的水源。

  城区生活品质明显提升

  通过实施正本清源、管网清淤,一些混流区、合流区存在的管网淤堵、污水外溢、雨水井散发臭气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改造过的片区生活品质明显提升。

  思明区官任试点片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作为全市的第一批试点项目,在源头实现“雨污分流、各行其道”,解决管网淤堵、臭气扰民等长期困扰居民的问题。同时在改造中融入海绵城市元素,建设一批下凹绿地和雨水花园,在改善景观的同时解决雨天积水的问题,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