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主办、阳光学院承办的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 2020 年年会论坛举行。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邬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副秘书长叶之红、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曹勇安、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务部主任刘亚荣、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等专家应邀出席,来自全国各地100多所高校的近 300名教师共赴盛会,共同探讨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方法。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 2020 年年会论坛现场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 2020 年年会论坛现场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 2020 年年会论坛现场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 2020 年年会论坛现场

  在论坛上,我国著名教育家、百岁高龄潘懋元先生通过视频形式为论坛致辞。潘先生说,我国高等教育要从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有三个重要内涵:即课程、教学与教师。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在组织课程建设过程中,团结众多教师,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潘懋元先生通过视频形式为论坛致辞潘懋元先生通过视频形式为论坛致辞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秘书长张振笋表示,高校转型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关键是课程结构,教改的本质是特点重构的过程。“唯有创新,才能以变应变,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课改实践,激荡应用型教改的一池春水。”据张振笋介绍,此次论坛为期两天,围绕“后疫情时期应用型课程改革”主题,邀请国内该领域权威专家,通过专家报告、典型报告、成长报告等形式,就课程开发、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热烈研讨。同时,会议还安排了“磨课工坊”及“课改读书会”、“闪电演讲”等环节,促进与会代表深度联结,互动交流。论坛期间,还举行了2020课程改革创新奖、课程改革年度教师奖颁奖典礼。

专家学者在课改读书会上讨论交流专家学者在课改读书会上讨论交流

  论坛上,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邬大光作《关于一流课程的思考》专题报告。他认为,要想上好一门课,不仅仅要解决技术和方法层面的问题,还要考虑这门课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内涵。由好课程引入好的大学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思辨性思维能力、提高写作表达能力,将课程理论与社会实践、全周期成长紧密结合。

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邬大光作《关于一流课程的思考》专题报告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邬大光作《关于一流课程的思考》专题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副秘书长叶之红在《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的主题报告中指出,课程改革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不是新旧教材的替换,而是基于对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再认识,以及社会教育文化的推陈出新,推动以课程为核心的整个教育领域的系统改革,必然牵动课程理念、目标、结构、管理、方法与评价的全方位变革。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和基本功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是解决人才培养问题。联盟副秘书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务部主任刘亚荣认为,人才培养体系最重要的首先是目标定位;其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依靠课程体系的建设。一个高校稳定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期大概是20多年以上;而一个高校的战略规划期至少也需要几十年时间。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常务理事长、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理事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曹勇安提出,课程改革本质是课点重组,要遵循课程设置的“四真”“三化”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岗位、职业和社会需求的显性教学目标,同时满足“立德树人”的隐形教学目标,以毕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围绕课程定位、设计、实施、评价等四要素设计课程矩阵。

  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认为,课堂公认是高校教学的主阵地,但在过去四十年的高校改革中不受重视,缺乏实质性进展,课堂革命刻不容缓。他提出对分课堂新型教学范式,并指出对分课堂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更要重视课堂上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元互动,并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核心的系统评价机制。

  此次会议承办方、阳光学院校长乔海曙表示,这次年会的举办,既是一个分享应用型高校建设经验的过程,也是个凝聚共识、相互交流的平台。期待各位专家学者能够依托联盟,赋能自身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抱团取暖、赢得未来,共同推进应用型课程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成立于 2015 年,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指导下开展工作,承担产教融合课程改革创新实验项目组织,策划组织“师说课改”公益讲坛、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等活动,为推进院校课程改革,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发挥积极作用。联盟下设信息中心、学情研究中心及交通专委会、会计专委会、旅游专委会等二级机构,现有联盟成员学校285所。(林洛羽 黄薇 洪炎诗/文 高丽 连紫妍 邹叶枫 方佳敏 陈俊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