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预约挂号、网络购物、手机移动支付……当今社会,多数人享受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智慧生活”便利时,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面对的却是“数字鸿沟”的尴尬。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更引发社会对于老年群体遭遇“数字鸿沟”问题的高度关注。
破除老年人“数字鸿沟”,厦门正推动立法,构建长效机制。《厦门经济特区老年人权益保障若干规定(草案)》(后简称《规定(草案)》)(二审)昨提交厦门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9次会议审议。
保留人工服务窗口
早在《厦门经济特区老年人权益保障若干规定(草案)》初审时,厦门市人大即已关注老年人“数字鸿沟”,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实施方案后,市人大法制委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落实有关要求,明确要求政府及其部门应采取措施推动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困难,让老年人更好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明确要求保留传统服务方式,线上服务应优化简便。“升级”后的《规定(草案)》提出,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服务机构,应为老年人办理相关业务保留现场服务、现金支付等方式,提供相应的人工服务。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应当具备授权代理、亲友代办等功能,优化政务服务,方便老年人网上办事。
医疗机构应简化网上办理就医服务流程,提供多渠道挂号等就诊服务,完善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提供一定比例现场号源,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
设置线下免预约名额
需提前预约的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公园、景区等场所,应当保留人工窗口和电话专线,为老年人保留一定数量的线下免预约进入或者购票名额,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人工帮扶等服务。《规定(草案)》还拟推进提升智能化产品和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水平,扶持和引导开发适合老年人需求的智能终端产品等,鼓励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提升老年人智能操作能力等。
相关链接
全市养老床位每千名41张
截至今2020年11月,厦门户籍人口272.1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38.4万人,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5.3万人,老龄化水平达14.11%。
全市现有养老机构41家、照料中心39家、农村幸福院147家、居家养老服务站387家,各类养老床位15495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41张,如期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厦门全市525个村居配置900多名助老员,开展“入户走访调查、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协助做好老年人紧急救援”等服务,已建立38万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