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源远流长
它不仅是体育运动
更是文化传承
漳州和台湾一海之隔
两地武术文化同宗同源
同门同派、一脉相承
龙年第一讲
2月25日,漳州闽南书院举办了“龙年第一讲”,邀请到中国武术九段、国际级武术裁判林建华老师,作《闽台武术融合与发展》主题讲座,漳州闽南书院院长明义主持,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惠贞,以及60多名武术文化、地方文史爱好者聆听了讲座。


闽台武术融合与发展

在青葱的少年时代,林建华教授便与武术结缘,并一直坚持习武至今。在日复一日地潜心体悟中,他对武术的领悟达到了更深的层次,主要成果有《福建武术史》《福建武术人物志》《八闽武术》《形意拳—中国三大内家拳之一》等武术著作,多年担任福建省及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总裁判长,曾先后三次获得“全国优秀体育裁判员”“全国十佳武术裁判员”荣誉称号,为继承、弘扬、发展传统武术文化默默付出。

现场,林教授从地缘、人缘、历史、文化的角度阐述两岸的武术融合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闽台两岸在武术拳种、渊源、技艺、特点、传承、现状等深入的交流与发展;闽台武术一以贯之的脉络和同根同源的武化,以及两岸一家的兄弟情等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阐述了闽台武术的深厚情谊,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讲座亮点
福建武术传入台湾主要通过三个渠道:一是通过军事战争,军队将士将军事武艺传到台湾,在台湾扎根发展;二是民间武艺的交流,通过大陆的武师到台湾,把武艺传播在台湾;三是通过秘密会社的政治和军事活动,使武术得以传播和发展。

福建南靖县梅林乡人简大狮,原名简忠浩,是著名的抗倭名师,出生在台湾淡水。年轻时随族亲回到福建南靖祭祖省亲,并留下来习武。出师后回台湾招徒授艺,,组织义勇军奋勇抗击日寇,失败后潜回漳州,住在简氏祠堂,后被出卖押回台湾,被日本人杀害。

从1989年开始,由台北武术总会武园集团总裁黄善德博士所率领的武术文化交流团50多人来到厦门,与厦门武术协会同行以及集美大学师生进行的第一次交流比赛,打开了封闭了40年的海峡两岸交流的大门。

2009年5月18日在厦门市举办的首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传统武术比赛”,来自海峡两岸116支武术代表队、887人参加了此次盛会。台湾共有30个代表团200多人参加了本次比赛。赛后,大会组织了台湾同胞分别赴福州、泉州、漳州、莆田、诏安、永春等地寻根访祖,考察交流。

龙文区武术协会在2007年至2023年,连续15届举办了“海峡两岸中华武术大家练”。每年的正月十五,邀请台湾民间武术家来漳州进行武术交流表演。既有学术交流探讨,如“海峡两岸中华武术论坛”“闽台南少林传统武术交流大会学术研讨会”以及专题讲座等。也有挖掘整理,如台湾武艺研究协会郭应哲先生等人,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闽台两岸传统武术追根溯源的田野调查,在福建省各地区调研台湾各大拳种的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闽台武术文化交流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闽台武术交流形式多样化。二是双边武术的来往正常化。三是品牌武术交流常态化。不但有技术交流比赛,更有学术文化研讨,真正实现了闽台武术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

两岸文化交流、研讨、比赛、论坛,为以武术为典型范例,为有组织、有规模的其他文化形式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可借鉴模式,也对两岸文化交流、民众情感沟通,以及政治、经济、科技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闽台传统文化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渊源,具有“史缘久、地缘近、文缘深、血缘同、语缘通、神缘合、商缘广”等诸多特点。台湾武术与大陆同根同源,同门同派。特别是传统武术,基本上都是源于福建,文缘、武缘最深。

两岸武缘深厚
以武会友
以武访亲
以武寻源
有利于增进感情共识
共同传承、弘扬、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漳州闽南书院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