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恐龙足迹的小山丘已披上层层“外衣”
▲从远处观看这座小山丘
▲足迹化石发现地边上的岩石
福建首次发现恐龙足迹,在龙岩上杭共发现240余枚,距今8000万年,系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面积最大、多样性最高的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消息一出,引发众多关注并点赞:龙岩乃真“龙岩”!
昨日,导报记者赴现场实地探访,并从多个渠道核实得知,继240余枚恐龙足迹“面世”之后,考察队在后续科考调研过程中,于上周,在之前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的旁边坡面上,继续发现50余枚恐龙足迹。截至目前,这些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的区域,已被相关部门就地保护,仍需进一步踏勘和保护。
为了给科考营造良好的条件,当地政府呼吁广大市民不要前往围观,并表示如有最新进展,将第一时间对外通报。
探访:披上层层“外衣”24小时全程监控
这些恐龙足迹群,具体地址位于上杭县临城镇城南社区龙翔大道西侧,紧靠上杭实验中学项目建设工地。昨日,导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这些有恐龙足迹群的地方已被围挡,并有安保人员专门看守,还安装了多个摄像头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
站在龙翔大道上,抬头60度仰望,可以看到这座首现恐龙足迹的小山丘,如今已披上了由防水彩条布、木板等构成的“外衣”,被层层保护起来。除了“外衣”显示出此处的“不凡”之外,这座小山丘,与一般的工地没有区别。这座小山丘距离当地县政府有3公里左右的路程,平日里鲜有市民关注。
当地一村民表示,考察队来之前,村里有人试图在这里种树,但由于土壤“太硬”,多是破碎砂岩,没种起来,所以周遭多芦苇等杂草,不似远山的郁郁葱葱。如今,村民们知道了这个地方有恐龙足迹,“后续,我们如有发现有用的线索,肯定会积极向政府部门报告”。
导报记者现场获悉,截至目前,这些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的区域,采取了三层“特殊”应急保护:最底层是土工布,用于控温,以保持适当的温度;中间层盖了模板,以防践踏;最上层是防水彩条布,不仅用于防水,还可以起到缓冲和保温、隔离光照等作用,旨在有效避免足迹群现场岩层流失与风化,为进一步保护打下基础。
解密:足迹群为何出现于此,还能如此完整?
恐龙足迹群为何出现于此,并能如此完整保持?专家直言是“奇迹”。昨日,导报记者联系上了参与此次考古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邢立达,寻求答案。
邢立达认为,大概在距今8000万到1亿年前的晚白垩世,上杭可能是一个相对干燥炎热的地方,但是龙翔大道一带很有可能是盆地,且水土环境比较优越,例如有一个水草丰茂、水源充足的河畔。不同种类的恐龙会在此地饮水,繁衍生息,所以在这片浅水滩上保留了不少它们当年留下的足迹。
在他看来,这些恐龙足迹群化石能如此完整保存“面世”,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恐龙足迹化石十分珍贵,只有在泥沙的温度、黏度、颗粒度都很适当的地面,恐龙足迹才能被保留下来,且脚印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待留有恐龙脚印的沉积物一定程度的“风干”之后,再及时地被沉积物覆盖,覆盖的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不行。
邢立达表示,除了形成条件复杂,发现过程也颇为巧合。这些化石原先其实是埋在岩层中,再经过风蚀后,部分含有足迹化石的这一层才逐渐显露了出来,而这时,又恰巧遇到我们。
专家:福建具有保存恐龙实体化石的潜力
与福建省相连的广东省与江西省,都发现了恐龙蛋化石和恐龙骨骼化石,为何福建迟迟查无所获?
邢立达分析,表面上看,福建位于江西的东边,地理上相连,江西的红层目前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和少部分骨骼化石。然而,在地质上,两地却有着较大差别。福建省东部由于燕山运动,被大量火山岩覆盖,只有闽西和闽北有少量晚白垩世红层,而且这些红层零星分布在白垩纪华东南地区的大量断裂带之间,比较分散破碎,因此目前福建省的恐龙化石发掘进度较为缓慢。
此前,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了天津、上海、福建、海南、青海和港澳台,其他省区都发现过恐龙化石,或是恐龙骨骼化石、或是足迹、或是蛋化石。这些没有发现恐龙遗迹的省区有的是限于地质条件,区域狭小或调查工作的深入程度不足。综合各方面的条件,在未实现“恐龙梦”的省区中,福建省最有希望实现零的突破。如今终于实现零的突破。
他说,白垩纪红层的存在使得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可预料的,福建省完全具有保存恐龙实体化石的潜力。
延伸阅读
探寻恐龙足迹群发现地
那些与“龙”有关的传说
导报记者获悉,首现恐龙足迹群的小山丘,在当地还有个别名叫“石壁寨”。上杭县临城镇城南社区党总支书记曾招富介绍,“石壁寨”是上杭县城南边屏障,“石壁寨”正中下方,有一平地,四周悬崖陡壁,俗称“龙王潭”,相传是龙洗澡的地方。
此外,足迹群发现地位于龙翔大道旁,紧邻龙翔村,也带有“龙”字印记。关于“龙翔”村名由来,该村支部书记李德金表示,有种说法是:汀江流经此处时,形状蜿蜒曲折像盘龙,“目前,正在搜集有关资料,还待进一步去考证”。
来源: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