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延铖。(受访者供图)

  虽然厦大自带网红体质,但是,2019年4月23日,厦大登上头条时,让人心服口服:它居然发射了一枚火箭——当天7点28分在我国西北部沙漠无人区,厦大“嘉庚一号”火箭成功发射!

  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特聘教授尤延铖就是让厦大火箭升上天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昨日,尤延铖获得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这项荣誉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共同颁授。

  今年39岁的尤延铖被称为航空“少帅”,不过,低调的他更青睐另一个称呼“007”,说的是他那支平均年龄33岁的团队,为了让厦大火箭上天,在技术评审关键时期,每周工作7天,每天连轴转工作。

  “嘉庚一号”发射前,很少有人能想得到像厦大这样一所综合性高校也会尝试以火箭为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尤延铖说,看起来是意料之外,但其实是既定之中,国家的重大需求一直指引着我们科研的方向。

  厦大发射火箭上天的一个原因是:要在火箭上做一场空气动力学实验,它研究的是高超声速民用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目标是提升民航飞机速度到现有速度的五倍以上,实现两小时内的全球直达。

  尤延铖说,“嘉庚一号”的头部“暗藏玄机”,装着厦大航空航天学院研制的双乘波一体化布局。这个模型此前已经通过理论设计、数值分析和地面试验,例如风洞实验等,需要把它放到火箭上运送到指定高度和速度,在真实的飞行条件下开展空气动力学测试,“真实飞行获得的数据总量,比地面实验更丰富。”

  这项实验属于厦大团队正在开展的组合动力系统研究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组合动力是当今航空航天强国竞相追逐的技术焦点,更是空天推进技术领域科学研究的重大难点。应该说,厦大团队大胆地选择这样一个技术硬骨头,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只能依靠自身努力大胆技术创新。

  困难可想而知,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当时刚满4年,许多工程测试和大型加工制造条件校内都不具备,团队成员只能不断辗转于各个城市的设计所、加工中心和试验现场。尤延铖的同事曾经算了一笔账,从2012年入职厦大,到2019年,尤延铖累计飞行577航次,106万公里,足足可绕地球26圈。

  从技术层面上看,这位“007”努力追赶时间完成科学研究,从另一个更高角度看,他一直怀着一种使命。

  尤延铖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之后出国,曾任德国宇航中心空气动力与流体研究所全职研究科学家。2012年,尤延铖受聘厦大前,他所在的德国研究所极力挽留他,不过,他婉拒了。尤延铖说,其实,我出国前就已下定决心回国。虽然德国的平台更广,实验条件更好,但我所做的研究都无法转变为我们国家的技术,始终像是给别人打工。

  这位福建人说,从事航空航天事业,要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联系起来。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