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老师说贝

  贝类都有贝壳吗?

  为什么有贝壳却叫软体动物?

  章鱼也是贝类吗?

  贝类也会游泳吗?

  贝类竟可活一个世纪?

  。。。。。。

  不懂实验室特邀

  集美大学宋振荣教授,

  用手绘告诉你贝类是什么,

  <宋老师说贝>

  开讲啦~!

  作者简介

  宋振荣

  1982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本科海水养殖后就职于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二次公派访问学者赴日研修。

  1997毕业于日本长崎大学海洋生产科学博士,学成归国长期从事水产养殖专业高等教育和科研。

  生物分类

  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为数众多的生物种类,包括人类。
这么多的生物又是如何进化和演变的呢?生物科学家按照各种类的形态特征、组织和器官功能进化程度,描绘了一张生物进化图,让各种生物找到自己的分类地位。例如生物可分成动物和植物;动物又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如此递进继续细化分类。

  生物进化图 /宋振荣绘

  
而软体动物(贝类)所处的地位在哪里呢?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门的第二大门,该门动物身体柔软,左右对称,不分节,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等五部分组成。
因大多数的软体动物覆盖着形式多样,色彩绚丽的贝壳,所以通称“贝类”。其形态特征变化很大,一般将其分为单壳类(螺类)、双壳类(蛤类)、头足类、掘足类和多板类。其生物分类地位可看生物进化树。

  软体动物门分类/钟丹丹

  神奇的贝类

  贝类的基本结构包括头、足、内脏囊及外套膜4部分,但各部位根据种类的不同变化较大,例如头足类和单壳类的头部分化较发达,而双壳类的头部不发达,基本不分化而被称为无头贝类。
作为贝类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具有贝壳。贝类一生中身体必有过贝壳结构的发育阶段,比如有的种类成体贝壳已退化不见了,但它的胚体或幼体发育过程(担轮面盘幼体)中必存在贝壳阶段;而有的种类则是外壳转化成内壳,例如乌贼和鱿鱼等。
软体动物种类繁多,现存的有11万种以上,还有35000种化石种类,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门类。软体动物分布广泛,海淡水域均有,甚至陆地也可见其踪迹,例如蜗牛类。贝类的寿命以双壳类为最高,例如贻贝可活10年以上,淡水的珍珠蚌能活80年,海水的砗磲甚至可活1个世纪。贝类小的只有几毫米,大的可达数吨重(大王乌贼)。

  大王乌贼/宋振荣绘

  贝类的生活类型

  水生贝类的种类繁多,它们的生活方式各种各样。
浮游生活是贝类发育幼体阶段的共同生活方式,因为多数贝类的发育过程都经历称为“面盘幼体”阶段,其面盘上的纤毛和刚毛是浮游幼体的运动器官,尤其是蛏、蛤、蚶等双壳类,还有一种海蜗牛能分泌粘液形成气使身体浮于水面;
游泳生活是乌贼、枪乌贼等头足类成体的生活方式,它们利用身体的边鳍和水管进行运动,游泳捕食其它水生生物;
匍匐生活是大多数螺类的生活方式,根据底质的不同,种类的分布也不一样,例如滨螺主要出现在高潮区岩礁上,而泥螺则出现在低潮区的泥滩;
固着生活是牡蛎独特的生活方式,经过浮游期阶段的幼体发育成壳顶幼体就开始下沉寻找固着基质,一旦固着后便终生不动,通过开启贝壳的水流进行滤食水中微小单胞藻为生;

  贝类生活类型图/宋振荣绘

  附着生活是贻贝、扇贝和江珧的生活方式,其与牡蛎不同的是以足丝附着在基质上,一旦生活环境不适,它们可以自切足丝随波逐流到合适的地方,重新分泌足丝营附着生活;
穴居生活是船蛆、石蛏的生活方式,由于其具有掘洞能力,能分泌一种酸性物质溶解岩礁等底质,因此就在朽木或岩石洞内栖身,长大后甚至出不来了;
底埋生活是蛏、蛤和蚶等双壳类的生活方式,其一般具有较强的斧足,掘进泥沙底质,利用能伸长出入水管进行滤食;
寄生生活则是河蚌钩介幼体的特殊生活方式,其寄生在鱼类皮肤和鳃上皮发育,成熟个体掉入底质生活,发育成双壳的蚌体。

  
文|宋振荣   编辑|吴靖匀

  不懂小贴士

  Tips1:软体动物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门的第二大门,现存的有11万种以上,还有35000种化石种类。

  Tips2:贝类种类繁多,生活方式各种各样:浮游生活、游泳生活、匍匐生活、固着生活、附着生活、穴居生活、底埋生活、寄生生活。

  关于贝类

  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可以给我们留言

  一起交流吧~

  

  征稿

  如果你喜欢海洋科学,也想传播海洋科学。或者你是个海鲜达人,也想分享海鲜指南。欢迎来投稿(图文、视频均可~)

  投稿要求:

  1。文章必须为原创,拒绝抄袭。

  2。提供文章中引用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的原始来源,要求来源权威,不涉及版权纠纷。

  3。投稿需配作者头像及50字简短介绍。

  投稿邮箱:gl2013003@sina.com

  客服微信:BDSYS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