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扎实推进,带来了客流,更激发活力。图为今年11月,围里东围创意市集。(资料图)

  时间:12月16日-26日

  地点:湖里区禾山街道围里社、江头街道后埔社

  厦门的城中村,居住了多少人?超过200万,几乎占据全市总人口数量约四成。做好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是民生所盼、民心所向。

  自去年启动的厦门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共完成投资61.44亿元,71个城中村在环境、居住、安全、产业等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培育旅游、夜市、休闲、观光新业态项目154个,推动五成以上城中村集体收入超百万,安居乐业的“烟火气”,让居民脸上笑容更多、日子更甜。

  今年以来,本报记者分多路走入遍布厦门岛内外6区的城中村,看变化、看发展、看未来,其中,湖里后埔社、围里社,成为记者“二刷”“多刷”的两个城中村代表,这里涵盖面广、改善更多民生所需的发展模式,尽显活力,已成为我市民生保障取得新突破的典型案例。

  有时尚潮流更有历史文化

  很难想象,“好玩”“好逛”会成为一个城中村的标签——记者在围里社蹲点采访时,不知不觉待了三个小时:充满多巴胺色彩的楼房群落,藏在各个角落的时髦涂鸦、壁画,还有伪装成“竹子”“椰子树”的烟囱、电线杆,让每条巷道都充满惊喜,“获得感”一波接着一波。

  围里也因此走红,成为不少年轻人喜爱的拍照打卡点。“我喜欢厦门的一点,就是色彩丰富的建筑,增加了城市的温度。”网友“原来系小白啊”这样描述。

  走红不是偶然,而是一场精心“策划”: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花了整整3个月时间对社区进行规划和设计,采用时下流行的多巴胺色彩装点,在涂鸦、壁画里融入闽南和围里本土元素。

  紧跟时尚潮流,不忘历史文化,是围里的另一个出圈之道。

  转过一栋栋新潮的楼房,记者眼前出现一片古厝,其中最显眼的,是会福茶馆。和一般茶馆不同,这里完整留存了有百年历史的古宅断墙,看似“断壁残垣”,但举起相机取景,石条窗透出翠绿的中式盆栽,古朴韵味扑面而来。

  常人所不知的是,这座茶馆,曾被定级为D级危房,“当时荒草比人高,堆积的垃圾废品光是清运就花了整整10天。”湖里国投集团的项目负责人张烈说,团队花了近两个月时间,才基本完成修缮工作。“巷道狭窄,土方车进不来,只能连夜用小车子一车一车清运,堪称‘蚂蚁搬家’。”另外,为了让粗糙的土墙“不掉渣”,施工人员用罩光漆刷墙数次,像是贴了一层钢化膜,修旧如旧兼具保护作用。

  抓住痛点 改善人居环境

  早上8时,湖里后埔的大榕树市场旁,张南生老伯穿着休闲装,在菜市场中买菜。“以前市场地板潮湿且坑坑洼洼,买菜时要把裤脚卷起来,以免裤子被弄脏。”他说。

  城市需要更新什么,怎么更新,首先要摸清底数:城市已经有什么?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经过调研,后埔社区积极听取民生诉求,把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着力点放在这升腾的“烟火气”中,全力解决菜市场的脏乱差。

  一系列变化,让居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此前,卖生鲜的店家肆意将污水排放到路面上,臭气熏天,逛菜市场的人不满意,甚至还影响了楼上房屋的出租率。如今,整洁的摊规点规范经营,中间的道路宽敞,生意做得舒心,附近居民住得也安心。

  看着大榕树市场如获新生,张南生很开心,他是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受益者。得知要改造,他自掏腰包花了三万块,对自建房进行外立面整治。“村庄颜值上去了,我们的收入也上去了,房子不愁租。”张南生说。

  后埔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志坚介绍,后埔社大榕树菜市场街区还将继续提升,目前正在按“一店一案”进行设计:对沿街风貌、店铺商品摆放、店招、雨棚进行统一美化提升,并利用现有沿街空间,设置检测室、公平秤,以保证菜场品质、守牢食品安全防线,保障消费者“菜篮子”安全。

  相关

  “EPC+O”模式激发活力

  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扎实推进,带来了客流,更激发出活力。围里社东围创意市集,一到傍晚人声鼎沸——这里集合了20多家商铺和后备厢摊位,“没有吃不到,只有想不到”。

  “有村里人,还有外面来的游客,各种年龄层次的顾客都有,当然,还是年轻人多一些!”围里人陈少豪第一次在家门口创业,看着红火的生意,他很有信心。

  围里社的文旅商业态全面升级,得益于“EPC+O”模式。该模式引入中建四局等公司组成联合体,开展投资运营,对市政公共配套设施、出租房统租统管及后期运营项目进行统筹规划,搭建大物业服务及智慧城中村管理平台。这样的模式不仅显著降低了项目成本,还开创了政府、村民与社会资本协同作战、资金共同分担的改造新模式,预计未来每年可节省财政资金156.8万元。

  关键词

  一、环境更优美

  通过拆、清、整,腾出空间165万平方米;改造缆线5314千米、雨污管网281千米;建设垃圾屋200多个,配足配齐环卫设施;打造“微景观”“微公园”“夜景观”等绿化美化场所2000多处,城中村实现从“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到“室内现代化、室外四季花”的转变。

  二、居住更安全

  拆、改危房489栋,整治“三合一”场所12455处,完成消防技改22885处,增设微型消防站200多个,建设电动车集中充电场所1000多处。截至2024年11月底,已处置城中村火灾事故和刑事、治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43.97%、23.51%、10.96%。

  三、生活更便利

  建设小公园、小广场、便民驿站等基础设施3000多项,新建停车场235处、新增停车位17584个;改造拓宽道路401公里,打通断头路100多条;改扩建超市、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1000多项;新增学位1533个、养老床位1206张,基本形成15分钟生活圈。

  四、收入更稳定

  取缔、转移、整改高危低效产业,开发旅游、夜市、休闲、观光等产业项目154个;培育网红打卡点100多处;新增就业岗位1626个,城中村居民基本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已启动治理的71个城中村五成以上集体收入超百万,平均增长35%。

  五、治理更有序

  建立“大党委”机制,搭建“大智慧”平台,实行“大物业”管理。试点推广“EPC+O”模式,实现投、融、建、管、运一体化。迭代升级4版标准指引,推出11项配套政策、两部法律规章和一批理论成果。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