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齐聚一堂,庆祝属于他们的节日。(唐光峰 摄)
新加入的志愿者代表在台上宣读志愿服务誓词。(市委社会工作部 供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始终有一群人温暖相伴,他们不辞辛劳、真诚奉献,用自己的点滴付出温暖着厦门的大街小巷——他们就是志愿者,始终倾尽全力,无怨无悔。
近日,“厦门市庆祝第39个‘12·5’国际志愿者日”活动在湖里万达广场举行,主办方通过服务集市、装备展、故事展、画展、图片展等形式,展现广大志愿者向上、向新的风采,向每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志愿者致以最崇高的节日敬意。
本次活动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激发市民广泛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一场嘉年华 “志愿服务”从幕后走到台前
“追逐光、散发光、成为光,我们是志愿者,奉献付出我骄傲……”昨日,原创诗朗诵《我是志愿者 我骄傲》在活动现场首演。9位志愿者朴实的讲述、真挚的情感赢得了阵阵掌声。
这9位志愿者来自厦门各行各业,有奔赴各个救灾现场的蓝天救援队员,有8年完成798场志愿活动的退休民警,也有英姿飒爽的女飞行员、朝气蓬勃的学生……
“我从朗诵中仿佛听到了自己!”在台下观看演出的一位青年志愿者激动地说。以志愿服务真实故事为背景创作的诗朗诵,既融入了厦门志愿服务品牌元素,又阐释着志愿服务的精神与使命。
在昨天的活动现场,平日奉献付出的“幕后英雄”成了台上的主角,而在演出之前的红毯环节,更是让志愿者感受到礼遇的荣光——他们携手走上红毯、笑盈盈挥手致意,有的还不时停下脚步,与“粉丝”合影。这些平凡英雄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爱心和奉献是他们共同的标签。
“满城志愿红是厦门最温暖最动人的风景,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在厦门成为共识,志愿服务已成为厦门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赖祖辉表示,希望通过国际志愿者日活动的举办,营造“人人崇尚志愿者、人人尊重志愿者”的城市氛围,激发全社会志愿服务活力。
满城志愿红 从“新”出发为志愿服务蓄能
一个人的奉献,一群人的奔赴,一座城的温暖。如今,在厦门,人人、时时、处处、行行做志愿服务,正成为城市风尚,满城志愿红成为厦门最靓丽的城市底色。
目前厦门全市注册志愿者已达110万人。就在昨天,我市发布了25个志愿服务新项目,又有7支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伍成立,进一步充实了厦门志愿服务的力量。
记者了解到,此次新发布的25个志愿服务项目是从“一老一小一新”城市合伙人志愿服务98个征集项目中由专家评审出来的,该项征集活动由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文明办、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关工委联合举办,最终入选的25个项目包括5个“夕阳红”志愿服务计划、5个“蒲公英”志愿服务计划和15个暖“新”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这些项目中有不少把服务的焦点锁定在新就业群体上,滨中社区负责人介绍,社区“滨中友邻”新邻驿站为新就业群体提供矿泉水、医药箱、充电器、微波炉、舒适座椅、应急雨伞等便民服务,希望通过志愿服务项目的推进,进一步增强新就业群体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
据悉,为了保障这些项目常态化开展,除了中央社会工作部给予专项支持,我市还将通过爱心公益基金为项目注入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就在志愿服务项目关注新就业群体的同时,由快递员、网约车司机、新媒体主播等新就业群体组建的志愿服务队伍同期成立,以“一支队伍带动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带动一群人”的形式组建成立新鹭志愿服务联盟。
快递小哥肖梅滨是新成立的“鼓浪屿好小哥”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他告诉记者,团队成员都是鼓浪屿上的快递员,“平常,我们走街串巷,为居民送快递;闲暇时,我们聚起来做志愿服务,也能为鼓浪屿贡献一份力量。”
如今,厦门的新就业群体已经超过32万人。城市给予温暖,让新就业群体有了“家”的归属感,他们主动参与各类公益活动,为爱心“添砖加瓦”,成为厦门志愿服务的“新”力量。
赖祖辉介绍,厦门将以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具有厦门特色的志愿服务创新实践,培育推广志愿服务品牌,增强志愿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更多人加入到“爱心厦门 志愿同行”的服务中来。
链接
救援队展示装备 讲述背后的故事
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提升应急动员能力。厦门广大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参与。昨日活动现场,一批救援队代表展示了部分装备,讲述其背后故事。
曙光救援队带来了以无人机为主的诸多装备,运载无人机、侦察无人机等赚足了眼球。志愿者廖文庆介绍,在现代应急救援中,无人机的作用越来越大。“比如这次带来的救援无人机,拥有长续航和抗12级大风的能力,能在多种复杂环境和气象条件下快速到达事故现场。”他说。
蓝天救援队则现场展示了水下机器人、水下声呐、地震破拆套装、绳索装备等各式救援装备。这些装备见证了蓝天救援队24小时的应急响应能力,记录了他们每一次重大灾害前的挺身而出。现场展示的地震破拆套装就曾跟着救援队经过10个多小时的飞行,抵达土耳其地震现场。在这套地震破拆装备的协助下,志愿者搜寻出了30余名遇难者的遗体。即便是看似简易的绳索套装,也一次次挑起守护生命的重担。
据了解,本次展示的除了应急救援装备外,还有与群众日常生活相关的急救设备,如救心圈志愿服务中心带来的AED,湖里区殿前街道高殿社区义务消防队开来的庞巴迪六轮消防车,海沧区吉红海上救援队、翔安区冬泳协会海上救援志愿服务队带来的救生艇、桨板,思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展示的AI体测仪器等。
现场琳琅满目的志愿装备展示吸引市民驻足围观、动手体验,与志愿者面对面交流,感受志愿服务的力量。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