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关节外科与运动医学科王少杰教授团队通过数字骨科辅助技术结合“杯上杯”技术,成功完成一例合并巨大骨缺损的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填补厦门市技术空白,取得良好疗效。

  家住泉州惠安县的庄大婶一家今年出了一件不小的烦心事——庄大婶曾经做过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右侧髋关节磨坏了。

  15年前,当时才49岁的庄大婶不幸患上了股骨头坏死,发现的时候已经到了晚期,无法保髋,只能接受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庄大婶的病情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她也就放心大胆地继续忙活在田间地头,并没有规律地去医院复查,后来还因为同样的病因,另一侧坏死的股骨头也做了关节置换手术。两年前,庄大婶最早做手术的右髋开始出现酸痛,去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人工关节出现了严重磨损,医生建议手术更换磨损的部分。

  舍不得再次手术,庄大婶只让医生开了止疼药,吃了以后效果还不错,于是就没再留意,直到最近半年,右髋病情开始迅速加重,完全无法行走,止痛药也不管用了,这才又到医院进行复查。

  这次检查的结果让庄大婶一家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原来,由于未及时处理,人工关节磨损产生的碎屑导致人工关节周围的骨质进一步溶解,发生大量的骨质缺损,人工关节松动移位,普通的翻修手术已经无法解决问题了。庄大婶的儿子带着她辗转就诊了泉州和厦门多家三甲医院,均被告知翻修手术难度巨大,“你们来得太迟了,建议去北京上海的大医院碰碰运气吧”,多位医生这样告诉她。

  然而,人工关节翻修手术本就花费较高,庄大婶的家人和亲戚都在泉州,省外就医不仅花费难以负担,照顾起来也很不方便。多方询问打听,终于找到了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关节外科与运动医学科的王少杰教授。

  详细检查后,王少杰教授很快就对庄大婶的病情做出了全面的评估:三维CT发现髋关节的骨缺损属于PaproskyⅢ型髋臼缺损,髋臼的前、后柱,臼顶以及内壁都受到了破坏,骨盆连续性中断,骨量丢失严重,并且骨密度检查发现患者合并存在重度骨质疏松,因此常规的翻修手术根本无法满足假体的初始稳定性,必须采取特殊的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且术后必须进行严格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好在患者还有部分骨量保存,如果手术设计精巧,还是可以翻修成功让患者恢复行走功能的。“放心,你的手术我们团队就可以完成,不必外请专家”,王主任的一句话让庄大婶放心了不少。

  数字骨科技术对手术方案进行模拟

  考虑到庄大婶的髋臼骨量丢失严重,每一点存留的骨质都非常珍贵,必须尽可能地充分保存,而在残存的骨质当中找到稳定的固定点,则是手术成败的关键。于是,王少杰教授团队运用数字骨科技术对庄大婶磨损的髋臼进行了精细的3D重建,并且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了1:1的模型。王少杰教授介绍说:“有了模型,就可以在体外对手术方案进行预先的模拟,对于假体安放的位置,固定是否牢靠,使用何种假体最为合适,都可以做到一目了然,并且对手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出预判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到知己知彼”。

  通过在3D模型上进行体外模拟,王少杰教授团队思索出了一种特殊的方案——杯上杯(Cup-On-Cup)技术。首先采用有良好骨长入效果的钽金属臼杯(注:人体自身的骨细胞可以长入到材料空隙里,骨组织与假体表面紧密结合,称为骨长入)固定填充于骨缺损严重的髋臼,使骨盆连续性获得恢复,最后将更大型号的生物臼杯层叠于填充杯之下,再采用少量钽金属垫块联合植骨进一步填充骨缺损,通过骨水泥使之互相粘合并固定牢靠,从而获得满意的假体位置与初始稳定性,而随着后期的骨长入效应,填充的钽金属杯及垫块与骨盆成为一体,假体的长期稳定性就能得到保证。

  术前通过3D打印模型预演手术方案

  术前术后骨盆X线平片对比图。右侧髋更换了一个新臼杯后,上方又叠加了一个臼杯,牢牢填了严重骨缺损的髋臼,原本短缩的右下肢,也恢复了长度。

  圆满完成手术后,针对庄大婶的重度骨质疏松症,王少杰教授还专门为庄大婶制定了个性化的抗骨质疏松方案,快速促进新骨形成,确保翻修假体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巩固。通过6周的康复锻炼,庄大婶已经可以下地行走满足基本的生活自理需求

  作为省临床重点专科,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关节外科与运动医学科在关节置换和运动损伤修复手术上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围绕患者需求,积极探索国内外先进术式。近年来,科室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少杰教授带领团队致力深耕肩关节置换和肩袖损伤关节镜下修复手术领域,除全市率先开展“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外,去年还自主创新开展了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转位增强修复巨大肩袖断裂手术,该项技术目前也正在全国推广。王少杰教授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运动医学专业,现为福建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厦门市关节置换质控中心主任等等,从事骨科一线工作21年,个人年手术量约900台。在骨关节病的微创关节置换和运动医学伤病的微创手术治疗有较高造诣,对于治疗各种病因的骨质疏松,尤其是关节置换手术合并骨质疏松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王少杰教授当选福建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医生提醒:关节置换手术后关节置换手术后慢性疼痛不可忽视!

  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已经成为了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老年股骨颈骨折等首选诊疗方案。然而,随着关节假体使用的年限不断增长,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远期并发症值得重视。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远期并发症包括:假体松动、关节感染、关节功能受限、假体周围骨折等,疼痛往往是其首先表现。由于早期人工关节的设计及材料不成熟等原因,部分活动量较大的患者可能发生假体的慢性磨损,其磨损后的金属及聚乙烯颗粒,可刺激周围组织产生慢性炎症,从而导致关节的疼痛,即发生所谓的“颗粒病”。如果治疗不及时,长期的炎症环境将导致假体周围骨质的破坏与溶解从而导致假体松动,甚至形成骨缺损,从而造成人工关节功能失效,需要进行翻修手术。随着后期人工关节假体设计及材料的改进,“颗粒病”的发生概率已经大大降低,但仍需得到重视。对于经历过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如果术后多年表现正常的人工关节突然发生疼痛,即使不严重,也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评估关节状况,如果像庄大婶那样拖到骨质大面积破坏,那就得不偿失了。

  此外,骨质疏松也是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假体寿命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的骨质疏松,会大大影响关节假体的稳定性,导致假体下沉、假体松动等,并大大增加假体周围骨折的风险。而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本身就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因为关节病变活动量减少,就更容易造成失用性骨质疏松,从而影响假体寿命。因此,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对于关节置换患者是十分必要的。

  通讯员:张舒姗 张同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