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生动展现我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勇立潮头、奋力争先的良好形象,激励我区奋斗在经济建设主战场、项目建设最前沿的一线党员干部想担当、愿担当、乐担当、敢担当,“担当者故事”专栏聚焦行动主题,讲述一线优秀团队和典型人物的故事。

  东部新城的建设快马扬鞭

  西部老工业区的改造画卷徐展

  数字工业智谷落锤助燃

  江头浦园更新提升谱写新篇

  ……

  大家在感叹湖里高质量发展时,却鲜有人知道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脚步丈量湖里的每一寸土地,用空间托举起湖里美好的明天。

  “担当者”故事第三辑

  让我们一起了解发改局的故事

  技艺超群的“绘图师”

  “能够把脑海里的东西,先画到纸上,再落到地上。”这是资深“绘图师”黄小英,对规划工作的执着理解和不懈追求。

  “规划是不断调整的,根据各项指标调整,在大‘蓝图’下对每一个具体的细节进行反复打磨,这样才能让肥沃的土地开出最美丽的‘花朵’。”黄小英说。

  在进行湖边水库东片区调规工作时,黄小英和团队一周时间内进行了4次实地调研。他们不厌其烦地查地籍、对指标、访谈原住民,力求全面掌握土地的历史、现状和权属等情况;遇到被围挡的地块,她爬土坡、上高楼,甚至走遍犄角旮旯。

  “规划调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最后可能无法落地,前期的付出都付之东流,但我们并不气馁,规划没有标准答案,一直都在寻找最优解。”黄小英说。

  正是这个理念,推动着黄小英和她的团队全力加快推动五通三期、五缘湾西北片区等重点区域规划调整和后坑社等城中村更新改造。

  “三头六臂”的“经理人”

  项目用地出让流程复杂、手续繁琐、时间跨度大,这是陈少岩团队工作的难点所在。

  “如果按流程分工,项目像‘接力棒’一样依次交接,会出现衔接不紧密、遇到问题找不到负责人的情况”陈少岩说,为此他们发明了“项目经理人”制度。

  “‘项目经理人’制度实施起来很不容易,从熟悉某个环节到全流程掌握,每个人的专业知识储备至少增加三倍,这个难度让大家直接跳出了‘舒适区’”为此,陈少岩带头做了第一个“项目经理人”,把所有流程、要素摸清吃透,加班加点做好跟踪服务,成功将项目流程缩短了20多个工作日。

  如今,陈少岩的团队人人精通规划设计,熟悉产业经济,能够同时协调6-7个部门,擅长制作精美ppt……正是有了这样一批“三头六臂”的“经理人”,湖里区项目落地率和土地出让成效稳步提升,2022年成功出让经营性用地11宗,总用地面积约24.3公顷,总建筑面积约65.9万平方米,总成交价约216.88亿元。

  耐心细致的“检查员”

  “要通过‘一企一档’的监管,保障项目规范合法用地,集约节约用地,创造更多的效益,更好服务经济发展”,从事为土地批后再监管的郑振灼说。

  监管检查工作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由于早期监管体系不健全,项目监管协议不完善,监管缺失现象一定程度存在。为此,郑振灼和团队耐心细致地对企业进行梳理,通过“一企一档”,致力于信息搜集及多方协调,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监管方案,严格落实后续的监管检查措施,确保已出让地块的使用合法合规,有力保障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目前,郑振灼和“检查员”团队利用批后监管平台系统实施全周期动态监管,提升批后监管智能化水平和监管效果,成功为全区155宗已出让产业用地建立了批后监管档案,未出现一宗违规使用土地问题。

  “寸土不让”的“地主婆”

  “颗粒归仓,寸土不让”这是官珊珊对土地收储工作的坚守。官珊珊负责全区土地的储备管理,面对许多地块零散、权属复杂、“多头管理”等问题,她和团队直面困难,锱铢必较、寸土必争,赢得了“地主婆”的“美称”。

  她和团队通过对用地管理单位进行全面的摸底排查,梳理各类政府储备用地131宗,建立起“一地一档”备案登记台账,实现储备用地的规范、统一管理,有效防范已征拆土地被非法占用,并把它们进一步盘活起来,产生效益,实现增值。

  为推动面积狭小、形态不规则、分布零散、缺乏管理的边角地块的有效利用,官珊珊和团队统一摸排和收集边角地情况,通过逐一实地走访和查看,绘制了详细的区位地图,为临时利用和后续开发做好前期工作。

  在他们的努力下

  全区已储备管理的土地达20.97公顷

  其中被重新开发利用的土地约15.22公顷

  利用边角地修建的停车场达26个

  23宗边角地被租赁为施工临时场地

  潮在涌动,帆已张满

  湖里全力谋划高质量发展

  湖里人奋进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