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罗子泓厦门日报社赴同安区全媒体报道小分队记者 卢漳华 通讯员 余雪燕图/受访者 提供

  同安是我市农村面积最大、农业占比最重、乡村人口最多的行政区。疫情发生后,该区134位乡村医生义无反顾地走上前线。

  他们之中,有的第一次穿上防护服,尽管闷热无比,依旧忍住不适上门为居民做核酸采集;有的,入驻密接者所在的隔离点,不仅为隔离人员采样、量体温,还为他们做心理辅导;还有的乡医,辗转服务多个村居,最终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地,和广大乡亲站在一起、携手同行……昨日,记者连线同安区莲花镇、新民镇和汀溪镇的三位乡村医生,聆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方金源]做乡村医生保护村民,不仅是传承,更是责任

  “秋老虎”来得凶。三十多度高温下,同安区莲花镇云埔村乡村医生方金源热得直喘气。当乡村医生23年,这是他第一次穿上全套防护服。

  “第二轮核酸采样,我从上午7点多一直做到了中午12点多。防护服和天气的双重‘烤’验,甚至让我觉得快要窒息了。”方金源回忆说。

  稍稍一动,他就能感觉到汗水顺着额头滴落;随着时间的推移,方金源的呼吸声也越来越重。然而,方金源没有停下。让他坚持下来的,只有一个信念:加快采样速度,跑赢病毒,让村民们早点回家休息,别热中暑。

  除集中采样点外,方金源还承担着上门采样的工作。为做到“应检尽检,不漏一人”,他时常需要带着物资,为三十多位行动不便的村民和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上车,入户,采样,再回到车里去下一户……一轮下来,至少两个小时。室内外的冷热交替,是对我们的另一种考验。”方金源说。

  好在,村干部们已把工作做在了前头。每逢入户时,村民们都很配合;平日里,大家也能做到自觉戴口罩、尽量不出门、不聚集。

  值得一提的是,方金源的妻子和父亲都是乡村医生。此番,妻子和他一样,早出晚归,化身“大白”为云埔村的疫情防控工作而奔忙。“做乡村医生保护村民,不仅是传承,更是一种责任。”方金源说。

  [杨莺莺]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你只记得自己使命在肩

  同安区新民镇梧侣社区的乡村医生杨莺莺说,支援核酸采样,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知道几点会来任务,也不知道具体支援哪里。

  这几天,她根据上级指令,转战洪塘镇龙西社区、同安区第二实验小学、洪塘镇郭山村等核酸检测采样现场。昨日,杨莺莺终于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地——梧侣社区待命。“在外采样时,我就很记挂社区的乡亲。未来一段时间,我应该能经常见到他们,和他们携手并肩、共克时艰。”杨莺莺说。

  2003年,杨莺莺加入同安乡医队伍。她并未抱怨乡村条件艰苦,而是把为村民办实事放在了第一位。时至今日,这份初心没有变。“核酸采样工作的风险比较高,但我们是医护人员,不应该被这样的困难吓退。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你只记得自己使命在肩,就也没有那么多顾虑了。”杨莺莺说。

  杨莺莺有两个孩子,大的上初三,小的还在上幼儿园。这段时间,对疫情没有概念的二宝时常在视频通话时哭闹,一个劲地问她:“什么时候回家?”即使心疼,杨莺莺也只能调整状态,温柔地告诉孩子:“我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你们要勇敢,要听爸爸的话,和大家一起战胜困难。”此时此刻,她期待小家的团聚,更期待,大家的平安。

  [刘木格]我们是勇冲一线的乡医,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9月14日下午,同安区汀溪镇隘头村乡村医生刘木格接到指令,前往同安区密接人员隔离点驻点支援。当晚,他就已投入工作,直至深夜。

  这是一次风险较高的工作。每天,刘木格都要全副武装,进入隔离房间为密接者量体温,采集咽拭子和鼻拭子。如果密接者已感染,那么,新冠肺炎病毒就有可能随着他(她)咳嗽、打喷嚏而喷射出来,附着在环境中。

  即便如此,刘木格还是很淡定。“一开始来隔离点,家人意见很大。但我们是乡村医生,哪里有需要就要往哪里去,做好个人防护就行啦!”

  面对固定的空间和较长的隔离期,隔离人员难免会产生焦虑情绪。因此,除做好日常工作外,刘木格还时常化身心理咨询师,为大家排忧解困。

  什么时候可以解除隔离?什么时候能和家人见面?尽管工作任务重,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呼吸吃力,但面对这些问题,刘木格还是会尽力安抚——“暂时的分别,是为了更好的团圆。隔离点的环境相对安全,你们也不用愁三餐吃什么。安心在这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一定要身体健康地见到家人!”

  在刘木格看来,乡村医生默默无闻,却也不可或缺。“我和乡医伙伴们冲锋一线,就是希望守护银城,让大家的健康码早日变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