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关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持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全力推动绿色发展、特色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寻找、挖掘、宣传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典型,弘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通过几年努力,使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经济总量、财政实力、城乡居民收入、生态环境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力争2020年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时光回到1994年,张小凤借了6000元,收购了一车笋干,运到广州。她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笋贩子,却由于经验不足,货物被骗走。不服输的张小凤不顾家人反对,再一次借钱贩运笋干。这次顺利成交,赚了5000多元,把上一次亏空的“窟窿”补上了。
除了掌握理论,他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渐渐地,他摸索到了门道,成了当地有名的“土专家”。他的“羊事业”也越来越大:如今,已发展到300多只,去年出栏70只,纯收入16万多元,今年收入可望超过30万元。原本困窘的家庭,日渐改观,生活好转。
脱贫致富需要寻找路径,而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是最佳选择之一。不过,囿于自身资金、技术、市场风险等方面的考量,很多人迈不开投身产业化的关键一步。这时,如果有一个良好的示范和引导,将会起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2009年,李菊园和丈夫与人合资,创办了托溪乡第一家乌龙茶厂,200多亩茶山几乎是丈夫一手操持,2010年丈夫却突然去世。“之前老公连菜地都不让我进,更别提爬山管茶园,他这一走,我那几个月像‘空壳’。”李大姐回忆,眼看着丈夫辛苦打拼起来的茶厂落了灰尘,茶山荒成草地。第二年一开春,她咬了咬牙,扛上锄头,第一次上了山。
“茶厂的兴旺离不开村里,我又怎能忘回报?”致富不忘乡邻,李大姐几句话不离对乡亲的感激,就在去年,在乡纪委书记黄发的协调下,工程队又将蓄水池、沉沙池建在她家茶园旁边,方便了茶园用水,她都牢记着。
当选村主任后,吴隆和发动村民种菜,“菜价好,你们自己去卖,卖不出去我来收。”2007年,8户村民种了150亩花菜,挣到了钱。2008年,村里十多户人种了近200亩花菜,可当年菜价下跌,1斤1毛钱都没人收,眼看菜就要烂在地里了。吴隆和兑现承诺,把杨源乡5个冷库全部租下来,以每斤5毛钱的价格,收下20万公斤花菜。
种烟,是吴隆和为筠竹坑村村民找到的另一种致富门路。2007年,“我自己先种了85亩‘试验’。”看吴隆和种烟,有村民跟着也种了起来。第二年,村民种了350亩烟叶,纯收入120多万元。吴隆和说,垫钱、亏钱他都乐意,因为筠竹坑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2012年底的6000多元,“好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