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泉州水下考古陆上调查项目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调查任务,主要是对石狮、晋江的沉船疑点进行调查走访。调查最北的区域到达石狮的蚶江,最南的区域在晋江的东石。除了石狮以外,晋江的金井发现沉船疑点7处、东石2处、英林2处、深沪13处,石狮和晋江的新旧沉船疑点加起来一共是31处。通过鉴定出水的瓷器,初步判断,沉船的年代在清代或者更早。

在走访调查中,水下考古队员们经常听到一些口口相传的与沉船有关的传说。在晋江到石狮的一处海域,渔民们经常打捞到瓷器。在当地一代代流传着,这片海域曾经是一条街,或者是一个乡镇,商业发达。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沉入海底。更离奇的是,在这片海域的海底,有一片相对高的台地,当地渔民亲切而习惯地称呼这条街为“东京街”。当地人更有“沉东京浮福建”的说法。也有资料记载,在这片海域曾经发现有雕刻着“往东京大路”的礁石…… 【详细】

专题摘要:福建沿海自古以来有一个“沉东京浮福建”的传说。老一辈人都说见到刻有“东京大路”的石碑指向海中。是否真的有一个沉没的“东京”造就了今日的福建?闽越奇谭之“沉东京 浮福建”,带你一起走近传说……

微博关注

特别鸣谢吴谨程、陈律鹏的精彩图文

赤须龙滚东海

天神向玉皇大帝启奏,福建境内,虽民殷物富,但铺张浪费。玉皇大帝决定派赤须龙下凡转世,二十年后把福建沉为大海。

赤须龙投胎在磁灶的一个农家,十多岁时便每天凌晨挑一担瓷器经石狮,取道塔山虎岫寺,再往东南入深林险境,过深沪,沿东京大路到东京城出售。

虎岫寺的住持吴云真禅师知道少年将来是福建的剋星,便有意笼络,天天邀他下棋赌博。年复一年,少年欠下巨债无钱偿还。老禅师便让他立字据以福建抵帐:“全闽皆佛国,福地福人居,卖予吴云真和尚”。

事隔一年,少年正挑着一担瓷器走在东京大路上,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赤须龙因被激怒而觉醒。吴云真禅师见到风云突变,知道福建的二十年劫难之期已到,便迎向赤须龙,展开字据,大声道:“孽生听着,你已将福建卖给了我,并且立下了契约,休想反悔。”赤须龙见到亲笔字据,只得低下头来。老禅师又大声喊道:“向东滚去!”东京刹时天崩地裂,被赤须龙滚陷于东海中。【详细】

石狮吐血

相传东京是闽南一个热闹的都市。这一天,东京城来了一个游方和尚,便到处流传着一句讖语:石狮若吐血,沉东京,浮福建。和尚得到了东京城里一员外的礼遇和布施,感念员外的高洁品行,便对员外说:“日后此地有一劫难,施主须预备下大船一艘,日后一见石狮吐血,便是劫难临头。天机不可泄露,不可转告他人。阿弥陀佛!”佛号声消,人也不见了踪影。

自此员外依照和尚的点化,悄悄地备下一条大船,又让婢女天天往外察看动静。这天,一个屠户顺手在一只石雕狮子的嘴上抹了一下,员外家的婢女看到石狮子嘴上的猪血,大惊失色,匆忙赶回家中报知员外。员外信以为真,忙把一家大小及家中细软悉数搬上船,往东而行。

到了半夜,突然狂风大作,翻江倒海,刹那间东京便沉入汪洋大海之中,只留下一条连接陆地的东京大路。【详细】

他们眼中的“沉东京,浮福建”

闽南代誌:

【厝边头尾】泉州以南的闽南大地,则流传着“沉东京、浮福建”这个传说,并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解说。陆地变海洋,森林沉海里?一位阿婆在海滩上给记者讲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沉东京,浮福建”,她说她相信。

晋江公安
晋江公安:【深沪湾有美丽的传说“沉东京 浮福建”】1.6米长、58斤重的“象牙”现身深沪湾衙口海滩,引起大家热议。“深沪湾浮现出太多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呢,它还有什么神秘的面孔呢”这些年来,太多的东西在深沪湾浮现,娓娓述说着它们与深沪湾的缘分。 http://t.cn/Sv1nrk
数据标题文字1
①“沉东京,浮福建”发生于何时?是同时发生,抑或一先一后?设若一先一后,那么孰先孰后?

②“福建”一词的出现始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取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那么传说的流传年代的上限为唐开元二十一年。“东京”就字而理解,应该地处沿海陆地以东,且是作为政治甚至经济文化中心的京城。如果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城市,那么它应该在哪里?是一个与陆地连接的半岛,还是大海中的孤岛?

③ 如此巨大的“沉、浮”活动,应该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至少是地震或海啸之类的自然现象引发的地理变迁。为什么在官方史书或民间野史中不能觅得片言只语?

④ 一个大陆(福建)版块的形成至少需要7000万年(以新生界为例)的时间,如果“浮福建”发生于地质新生界,能由“人”流传下来吗?人类起源的历史要不要重写?

一、传说中刻着“东京大路”的石碑在哪?

据说在深沪宫仔口渡头边,每逢最低潮时,可见到有石铺大路从水底朝东向海延伸,路旁有一石碑,上书“东京大路”四字。深沪湾内的渔民每于风平浪静的凌晨,在船舱里可听到从海底传来的鸡鸣、狗吠及人声。几十年前,有的船户在惠安崇武、小岞一带海域放网,曾捞上古屋瓦。乡人在清理墓葬时,曾掘出一骸缸,盖内有“东京西门外人氏”的墨书。

除了深沪的“东京大路”碑以外,在闽南各地,北起湄州,南至东山,还有众多的遗迹,如泉州的后诸,惠安小岞、大岞、峰尾,晋江陈埭、蚶江、沙堤、永宁、龙湖、石圳、东石、安海、漳浦大店、深土、杜浔等地。以上碑石皆用花岗岩,刻上楷书“东京大路”或“往东京大路”,立于码头或其附近。

二、传说中的“东京城”在哪?

历史上曾有过几个唤作东京的地方。如日本东京,原名江户,明治元年(1868年)改称东京都;其出现的时间只一百余年,远后于立碑的年代。还有越南河内,汉唐时原名交州,于公元1883年曾一度取名东京州,因其地濒东京湾(即今北部湾)而名。此名之出现较日本东京为后,仅百年余。

渤海以龙原府为东京,故址即今吉林珲春八连城。南诏王寻阁劝时(808—809年)以昆明善阐为东京;以上两处存留时间不久,与碑无关。

东汉都洛阳,以洛阳为东京,北周、隋继之;唐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一称东京。五代晋天福三年(938年)迂都汴州,改汴州为开封府,建号东京,历汉、周至北宋不改

三、历史上的东京都与“东京城”无关!

那么,沉没的只能是别的地处深沪湾外的东京!我们可以假设它在澎湖列岛或台湾海峡中的某个海域,或是先岛群岛、琉球群岛的某处陆地。

我们还可以假设它在南洋群岛。史乘记载,闽南人自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始便往东南亚经商或定居,开始了闽南华侨开发东南亚诸国的历史。

而泉州沿海一带曾发生沦海桑田的地质变迁,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窥见“沉东京,浮福建”的线索。

"东京大桥"
萍阿
萍阿:村里老人讲的#沉东京,浮福建#前就存在的"东京大桥"部分石雕。图为石水濑。一对石将军和石狮已丢失。
芦苇2001
芦苇2001:官城是一个小渔村,位于闽浙交界福鼎沙埕境内的一个突出部,左边紧邻小白鹭右边与敏灶接吻,传说是几千年以前“沉东京浮福建”而有了官城这美丽的自然风光,在官城的村尾可以看到当年前往东京的老路痕迹,前一半在海里,后一半在岸上。官城就在这神奇的地方三面环海一面靠山,遥望前方是片美丽的大海。
泉州市旅游局
泉州市旅游局:距今7800年的海底古森林和近万年的牡蛎礁,为晋江深沪湾平添了几分沧桑、几分神秘,还流传着美丽的传说“沉东京、浮泉州”......

深沪湾海底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惟一、世界少有的浅海域大面积海底古森林遗址保护区。

三大旅游资源:海底古森林遗迹、古牡蛎礁、石圳海岸变质岩地貌。

位于深沪湾土地寮一带低潮区的潮滩上,退潮时可见分布约1平方千米的古森林。以7500年前的古树桩遗迹、9000年到25000年前的已胶结古牡蛎礁、石圳海岸变质岩区、老红砂分布区和海岸沙丘等地质景观为主要内容,全区面积27平方公里。于1990年被定为县级保护区,1992年被国务院确立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猜想一 地质变迁

猜想一 地质变迁

■“沉东京、浮福建”其实指的是地质变迁,现在的福建,原来大部分位于海面以下,台湾海峡中曾有一块名叫“东京”的陆地,后因海侵和地壳运动,“东京”沉到了海底,而“福建”却露出海面,并不断抬升,成为今天的样子。
猜想二 社会地位变化

猜想二 社会地位变化

■“沉东京、浮福建”指的是“东京”、“福建”两地社会地位的升降变化。傅金星认为,南宋时期,随着国家经济政治中心南移,原宋朝都城“东京”开封的地位下降,相反原为蛮夷之地的福建却得到开发。
猜想三 南宋小皇帝“东京”行宫沉海

猜想三 南宋小皇帝“东京”行宫沉海

■ “东山地方志”记载了当地的一个民间传说:南宋末年,小皇帝赵昺在陆秀夫、张世杰等的扶助下南逃,在福建的东山岛东南方的一个小岛上建造“东京”行宫,一时间热闹非凡。不料发生地震,小岛沉入海中。这就是“沉东京”。
猜想四 福州“东都”称号“沉没”

猜想四 福州“东都”称号“沉没”

■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与“福建”有关的“东京”,这就是福州。到了北宋初期,朝廷重设“福建路”,分为八州、军。福州“东都”的称号消失了,“沉没了”,而“福建”重新出现在八闽大地,“浮出了水面”。
猜想五 “沉于东京浮于福建”

猜想五 “沉于东京浮于福建”

■ 上述几种说法中“东京”、“福建”都是地点名词,可解释成“东京沉而福建浮”或“沉了东京、浮出福建”。曾有人提出“沉东京、浮福建”可能是“沉于东京、浮于福建”的简化,但如此又少了主语。这主语是什么呢?
猜想六 海市蜃楼

猜想六 海市蜃楼

■ 古时福建沿海的居民把海面上出现的海市蜃楼现象认为是“东京”古城的幻影和显灵,进而衍生出“沉东京浮福建”的说法。不过福建沿海的海市蜃楼很少见,产生“沉东京、浮福建”传说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1、“沉东京,浮福建”是北宋时期流传于泉州的一句讖语

“沉东京,浮福建”是北宋时期流传于泉州的一句讖语,汴梁失守后南宋王朝建都临安,政治经济中心南移,直至偏安福建,这个讖语历经北宋至元代,150年后应验了。

2、“沉东京,浮福建”又是对北宋至南宋150年历史的经验总结或调侃

如果我们把泉州地区的另一个有关历史的谚语“无影唐,嚆淆宋”与“沉东京,浮福建”连在一起,便能得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泉州航海交通发达始于唐,而盛于宋、元,讫于明,正是由于东京沦陷,南宋建都临安,促进了福建经济的空前发展,使泉州一跃成为全球四大港口之首,泉州向海外移民和通商亦形成高潮。那么,“沉东京”指的是汴梁失守(公元1127年),“浮福建”指的是建都福建和福建经济的繁荣。公元1276年,蒙古铁骑南下攻破临安(今杭州),宋钦宗被俘,益王赵昰、广王赵昺浮海南下,三月到达福州,五月赵昺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福州曾作为南宋末年的半年行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