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讯(本网记者 肖晓敏 通讯员 陈震)12月20日,福建省三明市合盛种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长春终于迎来一年中难得的闲暇时间,今年他在当地种植的2000多亩节水抗旱稻种子——旱优8200,已经由上海出发运抵菲律宾。
稻种诞生
“正是因为建宁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大量专业制种户,让我结缘约20年的‘沪明’情。”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罗利军介绍道。
建宁县是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地就开始从事制种。建宁地处武夷山脉中段,境内丘陵与河流相互交错,将1.3万公顷耕地划分成高低错落的田块。得益于天然的隔离条件与显著的生态优势,这里成为杂交水稻制种的沃土。
2001年之前,罗利军还在浙江杭州的中国水稻研究所上班。20世纪90年代,他在我国首次采用三系法育成了亚种间超高产杂交稻“协优413”等中413系列组合,获得籼粳稻杂交的国家发明专利。1998年,彼时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做访问学者的罗利军偶然看到了一篇文章,萌生了转变研究领域的想法。
罗利军说:“我记得98年看到一篇文章,他讲我们国家的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0%,而水稻生产又占农业的70%,但是我们又是缺水大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能不能够让水稻缺水也能生长?”
通过努力,2004年,世界首例杂交旱稻组合在上海诞生。2008年,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就与胡长春等制种经纪人达成合作,在经历了找区域、找海拔、找季节、找时段这四个步骤都匹配后,最终在多次尝试下成功实现了制种,从最早推广种植旱优73,到旱优3015、沪优549,再到现在的旱优8200等节水抗旱稻。
“5月播种,8月收割,制种的每个环节,罗教授团队都会给予我们专业指导,带领我们攻克了节水抗旱稻制种难关。”胡长春还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制种经纪人。他手上管理着2000多户制种户,制种面积约20000亩,其中约3000亩为节水抗旱稻。
罗利军认为,沪明合作在种业方面是高度互补的关系,因为上海农业生产的地域很小,整个水稻面积也就百来万亩,而且上海的水稻生产实际上好多都是由外地人进行的。上海经济发达,同时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强,所以上海对三明的交流贡献主要是技术层面的。
“在福建三明,建宁、泰宁等都是很好的制种基地。你到其他的地方,比如说夏季容易遭遇台风,但是在三明,台风吹到半路就没有了。这主要是老天爷照顾,得益于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我们国家杂交水稻的很多种子都从建宁那里出来的。”罗利军称赞道。
种子的研发在上海,研发后种子生产在三明,生产种植的种子发往全国各地,最后种植出的水稻再返回给上海,形成一种循环。目前,全国每十粒种子就有一粒来自建宁,每五粒种子就有一粒是节水抗旱稻。
“乌干达最多,种植面积最大,累计超过12万亩。最早合作是肯尼亚、最远出口是博兹瓦纳、累计出口最多是巴基斯坦……”谈起节水抗旱稻的足迹,罗教授如数家珍
“我们在乌干达、布隆迪这些国家都已经拿到了审定证书,已经商品化了,在越南、老挝、巴基斯坦也都是这样的。”罗利军说,“特别是很有意思的时候,前上个星期我也收到一封信,是印尼的一个国家水稻研究所的所长发来的,我们又有两个品种在那里通过审定的,所以应该说在这些国家的这个潜力很大。”
到现在为止,节水抗旱稻不仅在全国推广,还在“一带一路”国家如乌干达、肯尼亚、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相继开展了试种示范,产量要比当地品种增产50%到100%。建宁生产的杂交水稻种子,已经走向全球,小小的种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建宁贡献。(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