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犯泛指一切种类与性相关、且违反他人意愿,对他人作与性有关的行为。包括强奸、性骚扰在内都可算是一种性侵犯,像露体、窥淫等也可算是性侵犯的一种,一般这个词较常用来指强奸,不过也可指强制肛交、强制口交、非礼、性虐待等。
一般认为,只要是一方通过语言的或形体的有关性内容的侵犯或暗示,从而给另一方造成心理上的反感、压抑和恐慌的,都可构成性骚扰。
充气男孩事件中,修车工将高压充气泵塞入小传旺肛门已形成性骚扰,并也可以说算是一种性侵犯。
1.13岁男孩肛门遭师傅用充气泵击充气
山东夏津县13岁的杜传旺被两名师傅恶搞,两人竟将高压气泵塞进小传旺的肛门中,强大的冲击力把他的肚子吹得像皮球一样。杜传旺随即被送往医院。经诊断,杜传旺的大小肠出现了20多处破损、穿孔,多个内脏器官严重受伤。[详细]
2.上海高中男教师被曝性侵十余男生
多名微博网友同时在网上实名举报,华东师大二附中物理教师某 教师曾多次以“检查身体”为由,对在校中学男生做出有违师德的举动。华东师大二附中97-3班多名同学实名现身,在该微博下留言,表明自己当年曾是受害者。有当事人说,此事是高中阶段一件让自己十分羞愧困扰的事件。[详细]
3.12岁男孩强暴小学男生
12岁的小学生小勇(化名)独自路过小巷时,被初二男生小木(化名)劫财30元。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名初二男生竟将小学生给强暴了。厦门某区法院以“抢劫罪”一审判处他有期徒刑3年,而且缓刑5年[详细]
4.74岁老人猥亵5名男童
漳州东山县一位74岁的孤寡老人朱某某,,在一个半月时间内,以给零花钱为诱饵,多次猥亵5名男童,每次均猥亵2名以上男童。朱某某归案后供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但并没想到是犯罪,他以为自己给了钱,儿童也是自愿的。[详细]
1.与幼年时家庭的“不舒服感”有关。“不舒服”并非指家庭条件不好,而是家庭的一些过往的经历给他心理留下了很严重的阴影。
2.由于小男孩反抗能力弱,容易控制,选择小男孩,往往容易得手。
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猥亵男童的男子往往具有性欲倒错、强迫性人格、依赖性人格这三项病态属性。明知这是在犯罪,这是不道德的,但仍有意识地去施行,行为缺乏抑制力,这就是一种强迫心理,好比是亿万富翁去当小偷,有心理学家这样解释。
中国人与孩子开玩笑常常“越界”性侵而不知在中国,“性侵儿童”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大部分人将孩子都视为一个没有完全人格的个体,总觉得在很多方 面可以和成年人区分开来。这种心态表现在“性”的方面则尤为明显。很多大人喜欢和孩子开玩笑,内容不乏涉及性器官的部分。甚至有的大人会用手摸孩子的“小 JJ”,总觉得是在开玩笑,和孩子逗着玩,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越过了玩笑的界线,有了“性侵”的嫌疑。[详细]
对男孩的性侵害尤为漠视家长们大多知道女孩遭遇性侵害的危险,所以相比男孩,女孩会得到更多的忠告和警示。在很多人的意识里,男孩是不会遭遇性侵的,即使是被别人摸摸“小JJ”和肛门,也算不得什么特别严重的事。而事实上,在这种心态下,男生被性侵往往被漠视,有时候后果更加恶劣,伤害更大。
而我国没有“强奸幼男”罪现行《刑法》中对强奸的定义还只针对女性。我国1979年《刑法》第一百六十条流氓罪中规定的“其他流氓活动”,包含了男性“强奸”男性的行为。但1997年《刑法》将流氓罪分解为4个新罪名,并取消了原流氓罪的法条。因此,1997年《刑法》生效后,这类行为就不能再以犯罪论处。
男童被性侵具有隐蔽性,报道少,总是被忽略男童被性侵比较难界定,因此曝光很少与女孩子相比,男孩所遇到的性侵害更具隐蔽性。[详细]
通常看来,女生遭到猥亵的概率大于男生,这也导致社会各方面在对男孩性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低于对女生。长期研究儿童心理领域的心理学专家认为,当下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比较薄弱,而对男生的性教育则几乎是空白。
据专家介绍,未成年人一旦被实施了性侵犯,可能表现为情绪紧张、恐惧、对人失去基本信任、认为自己不洁、厌烦过去喜欢的活动等,如果事后没有获得适当的关怀和引导,很可能影响他今后对异性的看法和他的性取向。
男孩受到性骚扰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育者的忽视。男孩受到性侵犯最大原因就是学校和家长观念陈旧,总以为男孩不会有这方面的困扰。
性教育应该包括性安全教育,就是防范性伤害的教育。不只是女孩缺少性教育,男孩也一样。比如父母在对女孩进行性安全教育时,不能够清晰地告诉孩子怎样的行为是性伤害,模棱两可地对孩子说:“你要小心,有坏人哦,会伤害你哦”,父母的教育是很朦胧的,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所说的是什么,孩子根本不知道哪 些行为是对自己的性伤害,父母不是不愿意讲,是他们不知道怎么讲。
可以在孩子四岁以后六岁以前就要帮孩子建构身体的隐私观,比如说不要在大街边上撒尿、拉屎,不要穿开裆裤,不可以让别人随便触摸你的小JJ,不可以随便让别人看你的隐私部位等等。
4岁以后就要帮孩子建构身体的界限,让孩子自己洗澡,洗屁股等等,换衣服时要回避他人,这是界限建构的第一步。如果我们之前从来不建构,到了孩子 12岁的时候,突然要他注意防范性伤害,孩子不可能在没有基础建构的情况下,一夜之间就学会保护自己,这些意识都是一步一步建立的。
结语: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