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怎样做青年

又是一年五四,又是一次青年的反思。

从1919年开始,青年一代的力量就在中国历史的演变轨迹上留下了他们深刻的烙印。但在90多年后的今天,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逐渐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从富有理想朝气的栋梁之材堕落成世俗、浮躁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新时代怎样做青年?这是我们的疑问。

[相关专题]共青团福建省委纪念建团90周年

大学生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日前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他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钱理群教授的这段话说得直接,也让人动容。话语中所概述的诸如“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等等特质,到底是极个别人某个阶段的极端表现,还是相当一部分人常态化的集体群像?换言之,从什么时候开始,理想开始离我们越来越远,终至于迷失了方向?[详细]

青年的昂扬与锐气却不见踪影

放眼当下,物质的富裕、生活的安稳,着实派生了很多青春的颓废与消极;明哲保身、随波逐流,更是新闻纸上常见的指责;知识分子身上那股昂扬与锐气,只能在一些被排斥的“另类”身上若隐若现。
  相反,为资本站台、为权力吹捧、迎合权势实现自己的目的,成为很多知识分子的共同标签;将进步视为信仰的高山仰止,让位于抄袭剽窃之下如何保留底线尊严的讨论,着实让人情何以堪。“精致的利己主义”,不过是北大教授对“斯文扫地”的精确概括而已。

  尽管“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论断,只是粗线条的概括,未免有偏颇之虞,但大致契合了实际情形:今天的年轻人,过早的世故,也过早的“成熟”,陷入功利化的泥沼,将市侩式世俗视作“准生存策略”,将“戴上面具”当成自己的羽翼。很大一部分人把游走于庞大的官僚体系作为毕生追求,把浸淫于消费市场当做人生意义……[详细]
  青年人最宝贵的是热爱生活的激情和不懈追求的勇气。哪怕是身处逆境和社会最底层,都能感受和发现生活的美好,哪怕是面临无数艰难困苦,都能坚信奋斗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反之,没有激情和勇气,只能说明你已经老了。
  因此,当代青年应该多领略“五四”青春向上的精神,保持理想与朝气,有一点使命感与事业心。应该关注社会现实,走进社会现实,到社会中去,到普通老百姓中去,脚踏实地而不抱怨,胸怀社稷而不沉沦,不被行进中的困难所羁绊,不被现实中的诱惑所束缚。像先辈一样,甘于平凡懂得奉献;像先辈一样,热爱生活充满激情。而非因高帅富而自傲,因像屌丝而自嘲。

  作为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应当明白人生的意义显然不仅仅在于获得一份安稳的工作,青春的色彩更不应该仅仅用欲望的满足来涂抹。要知道,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前提下,物质仅能作为一个基本保障,而只有真正的精神才是人类的终极追求。正是在这一层意义上,我们需要回眸五四,重温那一代人所拥有的有理想、有行动、敢突破的状态。
  对高等教育与知识分子的抨击其来有自,关键症结在于,主导着这个社会规则的肉食者们,有没有足够的理想与情怀来逆转游戏的规则,以改革转型倒逼情操的生发,凝聚指向未来的精气神?
  诚然,体制性弊病无法指望毕其功于一役,但若无一个个精英分子之觉醒,启蒙一群群人之觉醒,理想与情操,真的就会离我们渐行渐远,直至遥不可及。[详细]
  重温一种理想与情怀,向一种昂扬奋进的精神直行,或许每一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我,还可以做点什么?

结语:坚守本心,勿忘初心,向上吧青年!

频道:新浪福建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小跨

工作邮箱:xieming@fjmail.sina.com.cn

版权声明:新浪福建原创策划,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