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人生中美好的青春年华是在福建度过的。”厦门特区,是习近平在福建工作的第一站。从那以后,八闽大地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1988年从厦门调任宁德地委书记,之后,还分别担任过福州市委书记、福建省省长等重要职务。到2002年调往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在福建干了整整17年半。

有人曾这样概括习近平的从政之路:从陕北农村大队支书做起,在河北正定正式起步,在福建政坛走向成熟。

抚今追昔,他的心中感慨万千:“我为能亲身参与福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感到十分自豪。”

福建工作17年半回顾:

在闽从政17载 结下深厚情谊

习近平曾深情地说:“我是1985年到福建工作的,先后在特区厦门、山区宁德、省会福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了17年半,亲身经历了福建改革开放波澜壮阔、日新月异、沧海桑田的过程,与福建广大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2010年9月,他用了4天时间到福建考察,从省会福州,到闽东宁德,再到特区厦门,一路下来,追忆往昔,他甚为感慨:“我为能亲身参与福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感到十分自豪。”

2010年投洽会,习近平重回厦门,开启金钥匙

2010年投洽会,习近平重回厦门,开启金钥匙

在宁德:铁腕之力刹住腐败之风

1988年,习近平被调往宁德任地委书记。因为经济落后,宁德当地称为人生三件大事,盖房、修坟、娶媳妇。党政干部盖私房成风,很多干部盖房缺钱,就打起了以权谋私的主意。他到任后,决心清除这些“摆在马路边的腐败”。确定把“敢于碰硬,敢攻难点,抓反面典型,拔钉子户”作为查处的突破口,刹住这股不良风气。

他着手清理违规建房,在当年1到9月即查处了441名官员,其中副处级以上18人,科局级77人,没收4座房屋,拆掉5座房屋,罚款70.57万元。

“马尾的事,特事特办,马上就办”

“马尾的事,特事特办,马上就办”

在福建:主倡有限政府 力推闽台合作

1999年,习近平调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其后,按照“巩固东南亚、加强港澳台、拓展欧美日”战略,大力拓展对外贸易,积极吸引外资,让福建经济保持了较快速度,1999-2006年间平均增长率达12.58%。

在福建主政期间,他一直倡导闽台合作。据有关人士透露,在对台经贸合作方面,习近平的作为颇受高层认可。也是在那个时期,习近平提出了政府要建设有限政府、提供有效服务,有所为有所不为,做那些不错位、不越位、不空位的事情。

2010年9月,习近平回福建调研考察

2010年9月,习近平回福建调研考察

在厦门:改革开放前沿的学习历练

1985年,习近平从河北正定县前往福建厦门市任副市长,凑巧的是,履新那天正是他32岁生日。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身为中国首批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厦门此刻也变成了一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重镇。他坦言:“我当时很踊跃地到厦门来啊,就是想来尝试对改革的实践、对开放的实践。”

他在厦门的三年是最艰苦的学习过程:“在厦门工作的3年,我感受很深、获益很大。应该说,这3年的特区工作历练,对我后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下党乡调研

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下党乡调研

在福州:倡导服务型政府、高效能政府

1990年,习近平调任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在福州主政期间,他最令媒体和民众眼前一亮的就是打造“马上就办”的效能政府。这个起源于他在推动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时,不满政府工作效率,所以提出“马尾的事,特事特办,马上就办”。后来“马上就办”出现在福州市委大院和行政服务中心,时刻提醒官员注重效率。

他说:“‘马上就办’不光是对工作效率的要求,也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求人们审慎地作出最快反应。每个人都有这种敏感,福州的事业才会保持年轻。”

1999年12月,习近平带领省直机关领导到木兰溪调研

1999年12月,习近平带领省直机关领导到木兰溪调研

习近平,男,汉族,1953年6月生,陕西富平人,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在闽17年半历任职务:

  • 1985-1988年
  • 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
  • 1988-1990年
  • 宁德地委书记
  • 1990-1993年
  • 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 1993-1995年
  • 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 1995-1996年
  • 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 1996-1999年
  • 福建省委副书记
  • 1999-2000年
  • 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
  • 2000-2002年
  • 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

家庭影响

数据标题文字1

习近平是习仲勋之子,习仲勋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习仲勋曾多次对儿子习近平说:“近平,不管你当多大的官,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真真切切为百姓着想,要联系群众,要平易近人,对干部有毛病有错误,要先跟他打招呼让他改,要是他还是不改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批评教育要从严,但要给人出路。”

感动中美的“鼓岭故事”

数据标题文字1

2012年2月15日,华盛顿万豪饭店马歇尔厅,灯光熠熠。美国友好团体在这里举行午宴,欢迎习近平到访美国。演讲过程中,习近平向中美来宾生动讲述了一段中美友好交往的佳话:

 90年前的美丽邂逅

加德纳先生在鼓岭度过了9年的童年时光后,1911年随家人迁回美国。他68岁退休之后就一直想再次回到鼓岭去,但是无奈当时中美尚未建交。弥留之际,加德纳先生口中仍旧喃喃不绝地念叨着“Kuling,Kuling……”

 遗孀多年寻访终知鼓岭

加德纳夫人为了实现丈夫魂牵梦萦了一生的心愿,多次到中国寻访,但由于不知鼓岭的确切位置无果而返。后来,一位海外学子得知了这件事,帮助加德纳夫人弄清楚“Kuling”就在中国福州。

 海外学子撰文引反响

中国留学生钟翰留美期间住在加德纳夫人家,她认定加德纳是住在福建省福州的鼓岭,根据这个真实的故事,写了《啊!鼓岭》一文在《人民日报》刊出,激起海内外的广泛反响。

 习近平欣然邀其访问鼓岭

1992年春天,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从报纸上看到这篇题为《啊,鼓岭!》的文章。看完这个催人泪下而又让人感到遗憾的感人故事,习近平放下报纸,马上指示有关部门与加德纳夫人取得联系,热情邀请她访问鼓岭。

 加德纳夫人完成丈夫遗愿

1992年8月,这个有点遗憾的故事终于有了美好的结局。加德纳夫人抵达福州,与习近平虽是初次见面,却如故友相逢。加德纳夫人亲眼看到那个美丽的地方,看到丈夫儿时曾徜徉其间的空濛云雾、滴翠青山。

 加德纳夫人亲身体验鼓岭

加德纳夫人到访鼓岭当晚,在宜夏别墅住了一晚,陪伴她的是鼓岭的风声、虫鸣声,还有别墅前的两棵笔直的柳杉。据同行的记者乔梅回忆,第二天清晨,加德纳夫人说:“这是我来中国后睡得最香的一夜。”

“对话”习近平

记者:其实您在福建呆得时间不短,整整十七年半。

习近平:十七年半。

记者:心里舍得吗?

习近平:感情难以割舍是可想而知的,而且我觉得是不解之缘吧,肯定我一辈子都跟福建联系在一起。十七年半,也是我最好的年华啊,我是当时人们说的三十而立,我32岁的生日那天是我在厦门当副市长的时候度过的。就是那一天,厦门市领导说给你接风,你今天上任了。我说今天恰恰是我的生日。

记者:在福建的这17年,你自己认为骄傲的业绩是什么?

习近平:王婆卖瓜,我很难说哪一个是我自己骄傲的业绩,因为每一个业绩,都是集体创作,没有说哪个是个人的。而且一件事情的完成,它毕其功于一役,这一役它也是,甚至是若干年,甚至是若干届才能完成的。

记者:您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为人很谦和,而且很平易近人,那么通常这种谦和、平易近人,说明您的性格是温和的,那您有没有震怒的时候?

习近平:也有,这种震怒呢,我想它是两种情况了,一种是有感而发,不可自抑,怒发冲冠,自然地发了。另一种情况可能还是理智的选择,这个时候,拍桌子是必要的,拍桌子比不拍桌子好。不拍不足以震慑,不拍不足以引起重视。

记者:那你在宁德治吏,是不是算是一次理智的震怒?

习近平:也有这种成分,我在宁德主要是清房嘛。当时宁德的干部占地建房比较普遍,老百姓看到这些盖出来的房子,看得见的腐败,很有气。

记者:涉及到多少人?

习近平:几千人吧。

记者:可是涉及到这么多人,几千人,到底动还是不动,自己心里有没有掂量?

习近平:我就问当时的一个纪委副书记,我说你觉得老百姓意见大不大,群众意见大不大?他说大。是不是一个当前影响积极性最大的问题?他说是。我们将近300万人该得罪,还是这二三千人该得罪?他说那当然是,宁肯得罪这二三千人。我说那咱们就干,要干就干成,义无反顾,开弓没有回头箭。

记者:事后这些被处理的干部还恨你吗?

习近平:对我没意见,而且我走的时候,也还是难分难舍的。因为他们觉得我确实不是为了自己,我跟他们无怨无仇的,我就是来讲一个公道,我们干部不要去伤害人民的利益。

习近平成长历程回顾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