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 招聘时从细微表情入手,严防“闪辞族”
对企业来说,招到“闪辞族”是件明显亏本的事。在招聘会现场,他们也是设置了很多环节。
“你是哪里人?”
“有亲戚在宁波吗?”
“老家发展也不错啊,不考虑回去吗?”
“回老家没买房子压力吧?”
“家庭收入怎么样?”
几乎每个人力资源经理,都会用上这些问题。
“问到老家发展不错时,如果表情有些犹豫,就可以判断这个人不是很定得下来。”星箭航天的何小姐说,这些表情很能说明问题。她也坦言,在招聘时,对“闪辞族”的打分肯定会大打折扣。
“这几年下来有个体会,家庭收入太高的不能招。他们工作看心情,一个不爽就辞职。”宁波四明化工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张先生说,如果是外地生源学生,会判断家里能不能资助其在宁波买房子的首付?如果是本地学生,家庭困难些的,会更吃苦也更稳定。
[建议] 毕业生应主动适应岗位,不要冲动辞职
回忆起“闪辞”,毕业生几乎都承认当时是有些冲动,如果能再做下去就好了。那么,在人力资源经理们看来,要多长时间才能判断是不是适合这份工作呢?
镇海一家磁电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招聘的朱小姐说:“适应一个岗位,一般需要6个月以上的时间。至少也要4个月。‘闪辞’,对自己的能力提升也没有帮助。”
四明化工的张先生表示:“没有一年根本看不出来。婚姻是七年之痒,工作是一年之痒。一年后才能看出到底是不是适合。”
总得来说,大多数人力资源经理认为,没有特别情况,一般要6~12个月。
可是,“闪辞族”却很难有耐心等这么久。宁波市佳利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招聘人员给记者说过这样一个数据:“听说要下车间,一半人就不留简历了;真到企业下车间,又走了一半;3个月后,就没留下几个。一年后,10个留1个左右。这1个,都是能成才的。”
中国宁波人才市场的工作人员也给出两条建议:毕业生要主动适应岗位,不要冲动辞职,工作是做出来的,不是找出来的;企业方面也要给新员工,尤其是“90后”毕业生更多关心,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更有效地沟通,尽可能减少毕业生因冲动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