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6岁男孩小武(化名)到福州寿山乡九峰村的溪边玩,不慎溺水,心跳呼吸全没了。

  幸好,福建省立医院的麻醉科医生陈江湖、丘春华夫妇也在现场,他们接力给小武做了心肺复苏,小武才保住性命,但截至目前,小武还没脱离危险期。

  盛夏,到野外游泳、戏水的人不少,溺水事故又进入高发季。近年,溺水是我国青少年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一大杀手,陈江湖医生提醒,户外“野泳”隐患大,江河、水库、池塘等大多地处偏僻,又没配置救生设施,一旦遇险,更难得到及时救助。家长应加强监护,尽量不要让孩子到野外戏水、游泳。

  四人接力抢救 男孩仍未清醒

  10日,小武还在抢救,他神志不清,情况危重。海都君联系了陈江湖,他是福建省立医院急救中心的麻醉科医生,已工作19年。他很惦记小武,听说小武还没清醒,他一个劲地说,“希望孩子能好起来!”

  回忆事发经过,陈江湖说,9日12时许,他和朋友到九峰村散心,在“双桥映月”景点附近,一男子突然哭着跑向小溪,作为一个医生,他敏锐地发觉,“不好,出事了!”

  他赶紧往溪边跑,当时,对岸已围了一群人,两个女子正给一个男孩做心肺复苏。男孩全身湿漉漉的,双眼紧闭,脸色青紫,怎么也叫不醒。陈江湖夫妇也蹲下来,轮流给小武做心肺复苏。

  因事发地较偏远,持续约半小时,救护车才赶到,医生、护士紧急用药后,又就地做了10多分钟心肺复苏,小武才恢复心跳,但仍没清醒。当时,陈江湖不放心,跟着上了救护车,一路上,小武的心跳很不稳定,时快时慢,骤停多次,陈江湖配合救护车上的医生、护士,轮流给小武做心肺复苏,渐渐地,小武的呼吸心跳才平稳。

  赶到省第二人民医院后,已是当日下午2时许。小武被送进抢救室,陈江湖才松了口气,这时,他才想起自己连午饭都没吃,淌水救人时,鞋子也跑丢了。

  野外戏水隐患大 意外多发

  “太险了!”陈江湖说,那条小溪约30多米宽,水仅淹到成人的大腿,当天,不少小孩在溪里玩,其中不乏幼儿,他们没用救生圈,溪水淹到了幼儿的脖子。

  入夏后,溺水事故多发。近期,中国疾控中心公布不同年龄组儿童溺水的发生高危地点:其中,1至4岁儿童主要为脸盆、浴盆、浴缸和室内水缸,5至9岁儿童为水渠、池塘和水库,10岁以上儿童的溺水高危地点为池塘、江河和湖泊。为此,8月2日,海都君曾走访福州闽江、乌龙江沿线,发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到江边游泳,有些市民无视警示牌,在危险水域游泳,未穿戴救生设备。

  陈江湖说,到野外游泳、戏水,如果不小心滑入水底,或被水草缠绕等,风险极大。即使会游泳的孩子也不可大意,疲劳、抽筋等情况也可能使之溺水。因此,家长尽量不要带孩子到野外玩水;即使在游泳池,也应督促孩子穿戴救生设备,家长专心看管,与儿童的距离要伸手可及,时刻不离视线。下水前,应提醒孩子活动身体,避免抽筋;督促孩子不要在水中嬉闹、进食,防止呛水窒息。

  把握黄金4分钟 市民应学会急救

  “不要轻易放弃抢救!”陈江湖说,长期在医院工作,他常参与抢救。

  他指出,通常,溺水的人不会大声呼喊,甚至可能发不出声音,家长可通过5种迹象辨别:

  孩子戏水会发出很多声音,一旦安静无声要警醒;

  溺水儿童手臂可能前伸,但无法划水向救援者移动;

  溺水者在水中是直立的,挣扎20~60秒后下沉;

  溺水者眼神呆滞,无法专注或闭上眼;

  看起来只是发呆,但如果对询问没反应,要立即施救。

  一旦发现溺水,应迅速救上岸,最好从背部将落水者头部托起,或从上面拉起其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将其拖上岸;

  如果溺水者还有呼吸、脉搏,应先清理口鼻异物,侧卧或头偏一侧,等救护车到场,并密切观察呼吸心跳,必要时做胸外按压;

  若没有意识、没有呼吸,立即采用心肺复苏,成人胸外按压深度是5-6厘米,频率是每分钟100-120次,一个循环为30次胸外按压、2次人工呼吸,反复以30:2循环进行,直至溺水者意识呼吸恢复,或120医务人员抵达。

  其中,胸外按压的位置应是溺水者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施救者应两手掌重叠、十指交叉互扣,用一手掌根贴于胸壁,两手臂绷紧,借助上半身垂直向下用力按压。在按压过程中,溺水者可能会吐出水,要将溺水者的头倾向一侧,防止呛入肺内。

  他呼吁,市民应学一些急救知识,生活中,多种情况需要急救:溺水、窒息、心脏病突发、触电等,一旦心跳呼吸骤停,抢救的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如果盲目等待医生,或将病人送往医院,可能错过抢救的最好时机。( 记者 陈燕燕 通讯员 宁宇)

  来源:福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