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乍起,凌晨时分,福州乌龙江塔礁洲的江面上现出点点灯火,一些渔民驾着小舟徘徊水边草场沙洲间,在水道口结网,他们并不是捕鱼,而是捞一种长得像蚯蚓的水生动物,福州方言叫“流蜞”(音为láo kèi)。据说,一年中只有这两三天能捕到“流蜞”,而且是在潮水初退的凌晨时分,忙一晚也只能捞几公斤,一公斤的市场价达上百元。
等潮位。海峡都市报 孔瑜/摄
等潮位。海峡都市报报记者 孔瑜/摄
江中风大浪高。海峡都市报报记者 孔瑜/摄
渔船来到一处水道口,开始架渔网。海峡都市报报记者 孔瑜/摄
下网地方找到。海峡都市报报记者 孔瑜/摄
找地方定位准备下网。海峡都市报报记者 孔瑜/摄
做下网地方的记号。海峡都市报报记者 孔瑜/摄
捞到了一些。海峡都市报报记者 孔瑜/摄
这就是流蜞。海峡都市报报记者 孔瑜/摄
海峡都市报报记者 孔瑜/摄
拉网。海峡都市报报记者 孔瑜/摄
流蜞和杂草分开。海峡都市报报记者 孔瑜/摄
每次都要洗筛子。海峡都市报报记者 孔瑜/摄
筛选后倒入水桶。海峡都市报报记者 孔瑜/摄
流蜞。海峡都市报报记者 孔瑜/摄
凌晨靠岸了,最后清理筛子中。海峡都市报报记者 孔瑜/摄
3点刚到家。买流蜞的客户已在等了。海峡都市报报记者 孔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