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政和黄念山:千年历史梯田

来源:海峡都市报  2009年11月25日09:58

  本以为福建的梯田不过尔耳,到了南平政和念山,方知自己错了。登高望远,延绵的梯田,翻滚的稻浪,一幅动态的山水田园画映入眼来。稻香扑鼻而来,那是外婆家的味道。景色看腻了,随手捡捡山头上散落满地的锥栗,倚着大树打个盹……此情此景,不擅唱歌的我也哼起了《稻香》:所谓的那快乐,赤脚在田里追蜻蜓追到累了,偷摘水果被蜜蜂给叮到怕了,谁在偷笑呢,我靠着稻草人吹着风唱着歌睡着了……

  一牛躺一丘一行插半晌

  层层梯田,几许炊烟,清晨的念山最美。清晨5时许,我们一行便从政和县城出发。车子在村道绕行,空气还湿润着,有些微凉,扑在脸上,赶走了瞌睡。

  念山又称黄念山。车上向导介绍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率数万人,进入政和,屯兵念山,修筑防御工事,迎战唐朝招讨使张谨。后来,人们将黄巢的防御工事垦复种上粮食作物,由此诞生了秀美壮观的念山梯田。当地村民为纪念黄巢起义军,将整个山村统称为黄念山。

  从山脚盘旋而上,随着海拔的升高,念山美景也在眼前铺展开来。爬上念山最高峰双乳峰,波澜壮阔连绵数里的1600多亩梯田尽收眼底。梯田沿着陡峭的山坡层层叠叠,垂直高度800多米。金灿灿的稻田点缀着绿色的高山茶,配上远处黄墙黑顶的土房子,一幅怡人的山水田园画卷。

  念山的梯田多、小、长。说多,这里有1600多亩水田,没有人计算过有多少丘田,估计最少也有6000丘。说小,当地村民是这样形容的:“一跃过三丘,一牛躺一丘。”就是说,人一跳,可以跨过三丘田;一头牛躺下,就占了一丘田,和云阳、龙脊等梯田相比显得更为“袖珍”。说长,这里梯田都是细长条状,一丘田要连贯几个山坑山岭,长的有二三百米,因此当地有“早起去插秧,一行插半晌”的顺口溜。

  向导说,念山梯田四季美景皆不同。4、5月插秧前,梯田蓄满水,一丘丘小田块如同打碎的镜片。而夏季赏绿,秋季“淘金”,冬季阅雪,一年四季都是景。

  一块禁鸭碑延续百年护林传统

  太阳爬上了竿头,上午10点,摄影记者才依依不舍从双乳峰下山。而我早已经在林间捡了一大兜野生锥栗,在树下打了会儿盹。下到村道,才发现盘山路上都晒满了稻谷,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大道”。那熟悉的稻香扑鼻而来,仿佛闻到童年外婆家的味道。

  随意走进路边的农家,主人拿出自家蒸的锥栗、花生,又从房前摘来柿子、梨,招待我们。老农说,今年雨水少,田里没水,比往年提早收了稻子,否则,梯田金灿灿,更是好看。

  从农家出来,向导坚持要带我们去念山半山腰的余屯自然村———猴山林。这片树林茂盛,常有猴群出没,得名“猴山林”。现在没有猴了,村口茂密的树林还在。

  向导说,这树林有三十多亩,不少树比他爷爷的爷爷年龄还长。从树林旁的乡间小路走过,一点阳光也晒不着,夏天消暑最好不过了。林子里还有十余株古花榈木保存至今,实属罕见。

  古树林生于何时,不得而知,但至少可追溯到清朝,树林边的一块护林石碑上记载着,清咸丰八年(1858年)这里开始封山育林。石碑附近还有一块“严禁群鸭碑”,立于清光绪十三年。碑文的大意是:念山那时鸭子成群,摇摆肆虐,水混浊,土流失,土地肥力大大降低,于是出此“禁鸭令”。从两块石碑可以看出,古时当地村民非常重视生态保护。

  一座书院改变一座县城

  午饭后,时间还早,向导建议去朱熹父亲朱松创办的云根书院转转。始建于宋朝的云根书院曾云集八方学子,书香四溢,开创政和教育先河。然而书院历经沧桑,经多次修葺,至清末圮毁。如今伫立于政和城南青龙山峰的云根书院为仿宋建筑,为第七次重建。

  从市区驱车,不到10分钟,便到青龙山顶。远远望去,云根书院规模恢宏,气宇轩昂;沿着石阶往上走,首先见到的是高高矗立的牌坊。登上书院最高处朱子阁,临风凭栏,耳边仿佛传来朱熹的那些名言警句:“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书院碑廊了解到,宋政和年间,朱松进士及第,出任政和县尉,举家迁居政和。朱熹的母亲便是在政和怀上朱熹,为此政和也被称为“朱熹孕育地”。当时,政和地域偏僻,教学荒疏,文化滞后。朱松先后在政和城内创办了云根书院、星溪书院等,并亲自授课。朱熹秉承父志,常到云根书院讲授理学,自此政和崇学重教,文风振兴、英才辈出。一座书院,改变了一个县城的文化氛围。

进入福建论坛,参与更多话题>>转发此文至微博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