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发现“布衣古道” 藏身山林

来源:东南快报  2009年11月25日08:38
皇家规格的蔡延森墓
皇家规格的蔡延森墓
古山寨轮廓依稀可见
古山寨轮廓依稀可见
写着“布衣古道”的石碑
写着“布衣古道”的石碑

  □本报记者 曾志铭 文/图

  明代用于连接商旅及学子赴考的主要交通要道“布衣古道”,用于居住及防御的规模较大且保存较好的土匪山寨以及皇家规格的墓葬建筑,昨日,记者从厦门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在此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厦门翔安新发现的这些文物点,对研究翔安的历史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 

  布衣学子的交通要道

  据考古人员介绍,“布衣古道”位于翔安区新圩镇金柄村金柄自然村东北方向的“上帝公宫”岩下,修建于明代,东西走向。古道现长约580米,宽0.8~1.5米,以不规则块石、卵石铺砌成坡状,古道沿山坡蜿蜒盘曲而上,直达“上帝公宫”门口,向北拐与大帽山山路连接,近山峰路旁竖有一块石碑,镌刻“布衣古道”四个大字,碑高0.95米,宽0.62米。

  “以往古道为古代同安通往泉州的重要商贸和学子赴考的主要道路之一,如今只有少数人仍将其作为交通道路往返,已是杂草丛生。”据厦门翔安地方史专家洪水乾介绍,古道为明晚期著名学者黄季韬(时人称之为“理学布衣”)所倡修,故称“布衣古道”。因为古道两旁都有高山林立,又是缩短两地的山路,所以在路的一边砌起了石墙用于挡风及水流的冲袭。古道保留着原有的石阶,只是后来有一小段经过修补。  匪寇山寨颇具规模

  而在位于翔安区大帽山农场场部东面4公里的“几”字形左翼90度角处的大山顶峰,距大帽山埔顶大乡约2.6公里,一处颇具规模的山寨也让人惊奇。

  据考古人员介绍,由于形状狭长,故人称“猪槽寨”。此寨海拔218米,修建于明清时期,东北至西南宽30米,西北至东南约300米,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寨门坐东北朝西南, 寨门残高2.8米,宽2.1米,墙体厚2.5米, 墙体为块石和条石叠砌,两边石墙夹砌,中间以黄土夯实,残高1.5~3.8米,厚2~2.6米, 古寨遗址四周植被茂盛,以杉木、日本相思树、水枫为主。该城址是目前我省已发现的规模较大且保存较好的山寨遗址之一。

  洪水乾称,当地人称该山寨为“土匪寨”,传说山寨是由一股匪寇居住,山寨寨主的居住地,因为其规模比较大且是保留较久的古山寨,所以都称当时的土匪势力应该比较庞大,在山寨内除了防御的围墙外,还设置了居住房屋。

  据介绍,另外还有一处特别有趣的地方在该山寨口处,摆放着一块倾斜的石块,犹如一个弯腰的士兵在守护,尽管如今山寨已破旧不堪,但还是能想象当时的气势。 

  皇家规格墓葬建筑

  此外,有关人员还在翔安区新店镇蔡厝社区山头自然村发现一座古墓,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2005年整修。

  墓葬坐北朝南,东西宽10米,南北长30米,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墓冢新砌,以六角形石块砌成龟背形,长4.2米,宽3.1米,高0.5米,冢前立有墓碑并建石亭、享堂。墓碑宽1.45米,高1.85米,中幅浮雕倭角长方形碑框,碑文行楷:“大明蔡公李氏寿藏”,“嘉靖四年乙酉孟夏吉日立”,墓主人为蔡延森,前为四柱重檐庑殿顶石碑亭,亭宽2.5米,进深1.9米,高4.4米;享堂与墓碑相连,两侧夹立石板,上部覆以双面坡瓦楞顶享堂,宽1.5米,进深1米,高1.9米。堂下墓碑前有长条翘首石供桌,长1.05米,宽0.55米,高0.55米。石亭两侧为“风”字形石构弧形墓围,最宽4米,墓围端首为涡形。亭前三级墓埕,第三级墓埕长25.6米,宽5.6米,一级墓埕台阶正立面为七组浮雕,雕有花卉、人物、飞马、麒麟等纹饰。

  “重檐庑殿顶的建筑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规格,只有皇家可用,其他人不得僭越,此碑亭虽为石质,不能同木构建筑,但为何采取此种形制尚待研究。”厦门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靳维博介绍道,此次翔安共发现文物点455处,如布衣古道为古代同安通往泉州的重要商贸和学子赴考的主要道路之一,它的发现对研究古代的道路交通有重要意义,还有颇具规模的古山寨,这些新发现的重要文物点大多为明清时期,表明了翔安有丰富的文物遗存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对研究当时建筑、道路交通及文化特色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进入福建论坛,参与更多话题>>转发此文至微博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