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我的唐山》内容简介

光绪元年,活跃在福建一个偏僻的安渠县城的地方戏班子名角陈浩年不期然与县太爷朱墨轩新纳的小妾曲普莲一见钟情,他们的私会却在懵懂中败露,万般无奈之际,二人分头漂过那浩瀚无垠的海峡到遥远的宝岛台湾谋求一条生路。陈浩年在海上漂泊,九死一生几乎葬身鱼腹,死里逃生的他被澎湖的一位客商秦维汉救起。修生养息的过程中秦维汉的女儿秦海庭暗暗地爱上陈浩年,而对于曲普莲痴情无比的他却怎么也放不下曲普莲那娇小玲珑的倩影,伤好以后便只身前往台湾本岛寻找曲普莲的下落。而曲普莲的命运似乎要比陈浩年好得多,她在一片惊慌中与陈浩年的弟弟陈浩月顺利地逃到了台湾。曲普莲对陈浩年满含怨怼,误会中曲普莲赌气嫁给了陈浩月,一曲情爱悲剧就这样拉开了帷幕。二十多年里,陈家两兄弟与“唐山过台湾”莘莘拓荒者一样,足迹踏遍了台湾岛的澎湖、台南、宜兰、鹿角、新竹、台北、基隆等地,他们开荒种粮、采茶梓桑、沟通商贸、修建铁路,开发着台湾的土地。其间种种经历一咏三叹,令人唏嘘。他们与随后到此地寻找陈父的丁班主、发展商贸的秦维汉、寻情到此的痴女秦海庭共同在这个方圆3.6万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为我们演绎着一场荡气回肠的悲情故事。故事的结尾,“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岛父老乡亲的民怨沸腾,陈浩月等热血青年为保卫宝岛台湾壮烈牺牲。积贫积弱的清政府当然无法阻挡船坚炮利的日本倭寇,当日本占领台北之时,陈浩然凄然地率领女儿陈庭心与曲普莲共同携带着已病危的朱墨轩返回到阔别已久的“唐山”。当载着他们的小船离开台湾岛的那一瞬间,陈浩然顿时百感交集热泪长流,回望着自己曾经生活过二十年的宝岛,不由得慨然长叹……故事在这种悲情的氛围中悄然打住,留给读者无尽的怀想。

媒体报道>>>

林那北

林那北

林那北,《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社长、主编,福建省作协副主席。已出版小说集、长篇小说十八部。小说接连入选四十多种权威年度小说选,并获国内权威刊物年度小说奖。部分小说被译介到海外或改编成影视作品。

林那北
林那北

看小说眼越看越高,写小说手越写越低

《我的唐山》
《我的唐山》

第一部史诗性再现唐山过台湾历史的长篇巨作

三大主题征集台湾微故事 赢四千元台湾游大奖(征集已截止)

■添加标签#唐山过台湾#+图文(或者文字)+@我的唐山 的方式参与微故事征集

(1)家族故事:我的祖先过台湾,通过微博讲述自己家族与台湾的老故事;

(2)历史人文:你知道的与台湾有关的历史, “唐山过台湾”相关的历史知识,包括相关历史掌故、历史时间表、文化名人、文化事件、老照片等等;

(3)旅游美食:你所认知的台湾。你所了解或亲身经历的《我的唐山》中所记录的澎湖、台南、宜兰、鹿角、新竹、台北、基隆等地的台湾风土人情,包括地名由来,当地风俗、著名小吃等等。

2012年5月29日—6月7日

1、点击“参与投票”;

2、给你喜欢的"微故事"投一票;

3、每人限投一票,禁止刷票现象;

4、投票前四名成为获奖者。

前四名将获得4000元台湾游大奖

  • 心绪一二
    他不辞而别,她追到岸边,终究错过。多年后他从台湾归来,人人喜相迎,独她避而不见。不是不想见,是不敢见。一娃娃冒失撞来,他扶起,却见颈间残玉,好相熟,原是不值钱当年他随手相送于她。娃娃唤奶奶,他回头,她正在暗处,泪光闪闪。
  • 张雨晴Saner
    很多年前,小男孩被人从河北吴桥带到了台湾,开始了他的歌仔戏之路,小男孩长大成家有女,一心想把女儿带离歌仔戏,许多年之后的因缘巧合,女儿受到了祖师爷的召唤,回到了已融进了她骨子里的歌仔戏世界,成就了台湾戏曲传奇的无敌小生#孙翠凤#,那次的#唐山过台湾#给了我们后世全新的歌仔戏。
  • 陈仁水
    苏花公路北方起点是宜兰县苏澳镇 ,南方终点则是花莲县花莲市,全长118公里,大致依海岸线修筑。它是一条可以沿路观看太平洋海景与峭壁山色、号称台湾境内最美的“景观公路”,却也是一条每逢大雨必塌方的“死亡公路”。真心想去骑行的一条天路啊。
  • 懒懒惹人爱
    宜兰其实没有景点,它只是一个比较大的中转站,宜兰到礁溪和苏澳,都是有一段距离的,所以如果要泡温泉的话,请住在礁溪,如果想泡冷泉,请选择苏澳。我们晚上继续乘火车去了苏澳,宜兰到苏澳火车时间约30MIN,到苏澳吃了顿海鲜。
  • deer姑娘
    奶奶今年80了,爷爷在爸爸十一岁左右的时候就去世了。祖房大厅挂着黑白的遗像,爷爷的五官很俊朗。幼年的我指着照片问:''奶奶,爷爷去哪里了?'' 奶奶总是慈祥的抚摸着照片说:''爷爷去台湾打战了,还没有回来.'‘她的神情似乎真的在等待爷爷的归来。如今我二三了,爷爷还是未归。
  • 浅墨安
    6岁那年一个老人来看外婆,外婆笑着哭了.妈妈说他是外婆的亲哥,我舅公.当年舅公因当兵去了台湾,一走就是半个世纪,再重逢时都已年过花甲,而这次竟也成了他们此生最后一次见面.老爸说舅公满身旧枪伤是英雄;记得他说我长得像饼干盒上的女孩
  • 一丨工社
    儿时一直以为台风是台湾刮来的风。除了这种天气,阿嬷就在老街巷口牌坊下,竹矮凳一坐就是一天,一晃半个多世纪,那个躲壮丁闹革命下南洋风一样的男人,总在这里回头呵斥尾随的她:紧回去。一走杳无音讯数十年,只有阵阵台风来催阿嬷回屋,不知那落下旧船票的人会否回来,登上阿嬷这艘泊了一辈子的客船?
  • 秦子陵
    外婆有个弟弟,俺喊舅公的,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去了台湾,在海的另一边一过就是几十年,在基隆做到了高官,心里还记挂着对岸这片土地. 舅公去世前两年,可能有了预感,顶着一头白发辗转回到老家,外婆踏出土楼大门和门外舅公对望许久,眼含热泪.当时还小的俺还不懂这一水之隔数十载的姐弟情.
  • 菟菟小佳
    祖父25岁那年替18岁的弟弟去当壮丁,国民党战败逃回的途中,在上海一位司令的姨太太看上了祖父,想和他一起私奔到台湾。算命先生的一句话“一脚不能踏两船”,于是祖父拒绝了她。姨太太失望中给了祖父回乡的盘缠,自己去了台湾。时隔多年,不知那位善良的姨太太现在还好吗
  • 创意才女
    民国36年,阿爷被抓丁,留下身怀六甲的阿婆,后来音信传来,阿爷去了台湾。孤儿寡母从此经受饥寒困苦、文革批斗,每每阿婆总痛骂阿爷这负心郎,儿子发誓要替阿婆找回阿爷。2012年初赴台把阿婆和阿爷合葬。阿爷当年去台湾是乘船,在登陆时坠海。
  • cindy想变瘦
    台北的101和其他地方的高楼比起来未必在外观上找的到奢华之处,只是看到这个带有装饰且外型像大圆球的阻尼器搭配上它旁边这个小人的时候觉得蛮有喜感,又是恰逢傍晚,看见座城市被一种安静温暖的色彩包裹起来,不是节假日观景台不会人挤人,感觉就挺好的。
  • yonac
    1949年蒋介石战败逃往台湾在征兵抓壮丁中舅公也被抓去台湾当壮丁,从此与我们失去联系。当时台湾和大陆没有往来,虽然家人一直试图找寻却了无音讯。十几年前台湾和大陆恢复往来,舅公才与我们重新联系。以前舅公回家探亲要多次转机,两岸实现三通后回家的路变近了
  • NEWCYR
    褓姆家的爺爺和奶奶,49年來台的。爺爺是水手,浙江紹興人,走船到台灣,因海峽被封鎖而回不去。奶奶則是地主之女,老家在江蘇江陰,家裡託人帶來台灣避亂,原想待六個月,沒想到一避就是六十年。兩人來台後相識結婚,歷史總是充滿偶然。今年是爺爺九十大壽,特留此微博慶祝
  • 阮是書傑
    只是依稀记得爸妈讲起的。我是福建东山岛人,主角是我舅公,也不知道那时候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的,因为正是在自己家乡的海岸遥望着渐渐远离的海岛。1965年反攻大陆,东山作为重要的战略地点也进入战争阶段,而舅公就在那队伍中。
  • 小名叫侃哥
    死党是山西人,曾爷爷随军来的福建,爷爷却在台湾。那时羡慕他的文具、书籍和零食,还有不时的外汇,却不知一家已有半个世纪不知彼此生死。他的大伯久居恒春,五年前永离人世,骨灰最终撒向了这窄窄的海峡。也许,能够让灵魂在两个家间自由行走,是那个年代大陆移民的梦!
  • 朱竞ZJ
    父亲朱家安的表哥朱家华在他出生前去了台湾从此没音信。偶尔听家人牵念他是死还是活。文革来时家安突然变成“台湾特务”的弟弟,被游斗被打被骂被剔了阴阳头被下放乡下改造。直到前年父亲74岁去逝时他也不知朱家华是否在台湾。但愿伯父还活着,我去接您好好看看出生的时家。
  • 作家小樱桃
    那年我们真心相爱,叔公轻抚着昏黄模糊的相片回忆:可是她父亲嫌我家贫,我只身去了台湾,后来她嫁给了富户人家。爱情总是这样,我轻叹!叔公抚着我的头笑道:两岸通航以后,我试着联系她,居然找到了,明天她将成为我第一个新娘也是最后一个,叔公布满皱纹的脸洋溢幸福
  • 文静经纪人
    游览台湾,就仿佛欣赏一场音乐盛会,既有西方交响乐的雄浑气势,又蕴含中国民乐的缠绵婉转现代的城市。但能在一瞬间颤动你心灵的,却可能是那个捷运站里神色忧郁的男子,又或是外表精致神情冷漠的女人。最美丽的时光不是午夜,而是傍晚。
  • 圆形男
    大约是小学的时候,住在台湾花莲的叔公一个人过来看我们,全家人都挤在爷爷家的卧室里。叔公给了我一张绿色的纸币,上书20.当时虽然年幼,但是也些许了解台湾钱比人民币面额要小,心想“真小气,20块还不到”。后来才知道,那是美元。有机会,我想去花莲看看素未蒙面的亲戚
  • 太稀饭过头
    台湾对我有着不平凡的意义,我和她刚认识的时候聊的最多的就是那个电影里的恒春,现在我们已经在一起了。台湾,精神支柱,未曾真正踏足在那片土地上,就像那束凤凰花,让我们回忆之前点滴,我们一直在不同城市平行,生命中却有着那个依靠,一直连接着那个海湾,让时光的河交汇
  • Ms_1981
    很小的时候就常听爷爷讲他有个姐姐在台湾。80年代末,有一次放学回来见到的传说中的“姑婆”,气质与以前见到的老太太不同,她讲福州话。“姑婆”不常回来,就见2、3次面,每次离开都看见“姑婆”和爷爷哭的伤心。如今她们都不在了,这样跨越海峡的思念也落入尘土,随风而逝了。
  • 幸福滴淼淼
    几十年前,外婆总会默默地隔着海峡遥寄对北京的思念。几十年后,外婆的孙女-我,却因缘际会来到这头,隔着海峡思念台湾的家人。我开始能了解外婆的心情,这头是家,割舍不下;那头也是家,不能不想。两岸都是我的家,两岸都是我亲人。希望两岸如一家亲,互助互爱,共创美好的明天
  • 黄河曉浪
    八十年代初。记得教书的老爸用毛笔亲手写了几封饱含思亲深切的书信托人带到香港,又经过香港辗转到台湾。寻找他的胞哥也就是我至今也没见过的大伯—黄永泉。1949年大伯赴台时只有15岁父亲只有7岁。没等到大儿回来的奶奶临终前交待我爸说她死之后一定要把“永泉”的名字刻在她的墓碑上
  • 刘江就是江江
    远房的一个大伯是在台湾出生的,一辈子没有来过大陆。前年,他因胃癌去世了。临走前留下遗嘱,骨灰分两部分,一部分洒在台湾,另一部分洒在我的家乡山东济南。他的女儿(我叫堂姐)当时打电话给我,谈起为何这样做,她说大伯说了,落叶归根,要让他们一家人永远记住家乡在山东!
  • 阳光的到处流浪
    他叫王昌龄,据说是读过两年书的父亲起的。他上学后,想改名,他那丈夫过台湾后什么都听儿子的妈妈却坚决不同意。两岸通航后,80岁的他遇到个70多岁的台商,也叫王昌龄。台湾王昌龄一听他的名字就问长问短,最后抱着他哭了:"哥!咱爸说这样起名字,咱们哥两相遇机会大,果然!"
  • 冯顺志
    84年与刘华去长乐湖南看他奄奄一息的爷爷,老人说他们这代人在闽台两地吃尽苦头。30年代初他出海打渔被台风刮到台湾高雄,在一个村落成了家生一女,从此在海上运贩面粉生意。几年后出海又被台风刮回大陆,一上岸被抓去当壮丁,逃脱后费尽周折回到老家,死前老人最牵挂的是在女儿
  • 郭景超V
    爷爷从台湾回来的第二天,患有老年痴呆症多年的奶奶就去世了。奶奶临走始终合不上眼,直到爷爷在奶奶耳边轻语:“我回来了。”奶奶才静静地闭上眼。按照奶奶生前遗嘱,我们把奶奶安葬在村口。爷爷说当年他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奶奶光脚追随爷爷跑到村口哭喊着:“等你回来!”
  • 胡塗塗省略號
    记得曾经去听痖弦老师的讲座,讲到他的诗篇《红玉米》,我至今仍能回想起那时他闪烁着眼睛:"犹似现在/我已老迈/在记忆的屋檐下/红玉米挂着/一九五八年的风吹着/红玉米挂着",母亲在等着他回家,他却跟随军队来到台湾,再也没有见到她,时光流逝,只有离家时的红玉米留在心底。
  • 麻辣烫水煮鱼
    头发花白手脚微颤的老人含泪从怀中拿出一枚老式耳环,感慨道:“我到台湾五十多年来,一直想方设法打听你曾祖母和祖父们的消息,谁能想到你们竟然辗转到了福建。不过一峡之隔,却让我们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啊!”
  • 赖仕贤
    我的奶奶曾是台湾人,在她很小的时候因为家庭的衰败被送到大陆的亲戚家,不想转而就被亲戚卖到山里。记得她曾和我说过,她只记得在小时曾有与众人逃进防空洞的慌乱以及来大陆时在船上摇晃的恐惧。然而现在这一切都已经无从可察。所有的当事人包括我的奶奶都已经是过去的故事了。
  • David703
    解放前夕,当时在国民政府任职的三叔公去了台湾,离家前和母亲说去去就回,不想再次回家已是四十年后,“乡音无改鬓毛衰”。当年从台湾寄回来的家书“别后卅多年。。。得悉母亲去世,极为哀痛,不能尽人子孝道自觉愧仄万分。。。”一部唐山过台湾历史背后隐含着多少游子望断天涯路的痛楚。
  • 淳子S
    小时候每天做作业时都听着《中广流行网》。那会都是自家天台上竖个简易接收工具就能看到台湾的电视台。刮风下雨时信号有偏差,就得有人戴斗笠批雨衣去转那信号接收器,其他人有守电视鉴定信号好坏的,有在屋外当传声筒的……在转动中与海峡那边的人们同悲喜,虽然只是在电视里。
  • 倪英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晋江安海老家的空中,偶尔还会有台湾空飘的气球飞过,从空中的白点到落地,大抵都是宣传品和物资。纸质宣传品都无人问津,歌星卡带饼干手表最受青睐,至于想传达的思想和意思,都在享用物资的过程中被遗忘了。百姓眼中只有生活,没有其他。
  • 看宝岛的小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陆盛行对台空飘,传单、条幅、气球五花八门,有时还有生活物品。福建晋江50年代还有专门的“空飘海流”机构。当时空飘的主要工具是风箏,顺风把成群的风箏放至金门。不过随著两岸关系转好,空飘海漂都早已停止。但太近,有时大风还是会无意刮一些汽球过去。
  • 即将成为一片空白
    曾经,奶奶闲暇时,总会端详着一张发黄的照片。我们知道,奶奶又想几十年前去台湾的爷爷了。没人知道爷爷去台湾做什么,爸爸也总是到处打听爷爷的消息,十几年仍一无所获。奶奶去世后,依她生前吩咐,骨灰盒和照片一起入了厦门薛岭陵墓园,这样子,她走后还可以望着台湾。
  • 夏日的蓝色潮汐
    在成长的日子里,总会偶尔听到老妈提及老爸当年在台湾打工的经历。那会老家有去台湾打工的热潮,老爸也带着憧憬跨越了那湾海峡。后来却意外受伤,只能偷偷去治疗,听起来像电影里的剧情,很酷,只是那些等待的夜晚身处其中才能体会到有多漫长。总有一天要和他去桃园再走过一趟。
  • misiva
    今天,是她的纪念日。每个人心里都住着邓丽君。她未曾来过大陆,却用歌声俘获了众人的心。她的每首歌都是灵魂伴侣,带我寻找生命的真谛。像亲人般的关怀,像爱人般的甜蜜。感性而动人的旋律,给了我追求幸福的勇气。她的歌声是一道彩虹,带我穿越苦难抵达彼岸。原来这就是成长。
  • _Chen夏目
    童年,以为台风就是从台湾吹来的风。长大后,发觉这种错位认识丝毫不减我对台湾的可爱印象。小学,道明寺说“道歉有用的话要警察干嘛”,我以为世间再无电视剧能够超越台湾偶像剧。中学,五月天的音乐,成为我最好的陪伴。此刻的我想趁着阳光正好,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宝岛之旅。
  • 拉芙小象
    台湾就像一个勇往直前的追风少年,用甜蜜的微笑融化世间所有的烦恼。我爱他的活力,想和他一样乘着风去垦丁冲浪;我爱他的动感,想和他一起与原住民共舞;我爱他的安宁,想陪着他在雨中漫步日月潭。他的独特魅力,让我无限沉迷
  • william2
    农历五月十三,台北大稻埕人山人海迎城隍。这个活动与农历三月中南部的妈祖生日庙会,为台湾两大道教祭典。1821年,百余同安人迁至艋胛,1853年的一次严重械斗事件,让同安人放弃艋胛,转而迁至大稻埕一带。6年后,霞海城隍庙落成。
  • xinxin0125
    美景和梦想一样,不必听不必说,你我都能感同身受。台湾的美景,是属于每个人心底最炽热的梦。很难用简单的话语定义台湾,它讲述着希望,如同垦丁海边灿烂的阳光。它讲述着爱情,如同邓丽君的《甜蜜蜜》。宝岛如人生,不用慌乱,你一直在路上。遇见台湾,遇见最好的自己。
  • smilin
    垦丁音乐节一直是我所向往的,音乐、沙滩、海风……还有什么能比这些更让人陶醉的呢?“垦丁”这个名字听起来蛮奇怪的,原来是清朝同治年间,从大陆过去一批壮丁开垦那个现在号称“台湾的天涯海角”的地方,后人便称其为“垦丁”了。
  • 神秘雪狼
    台湾路名可是台湾历史的一个缩影。台湾每个县市都有中山路,中正路,是纪念“国父”孙中山和“委员长”蒋中正的,几百条吧。也有以台湾民族英雄的人名命名的,如成功路(纪念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逢甲路(纪念抗日英雄邱逢甲)等。
  • 苏门山的酒狂
    现在的台湾共有35座灯塔。澎湖渔翁岛西屿灯塔,是小说《我的唐山》主人公陈浩年活了十九年见到的最为漂亮的一座,这也是台湾最古老的一座“燃火塔”。主题宣传片中,灯塔是个常出现的意象,它们立于海岸,或面朝唐山,或面朝台湾,默默对视又相望大海,盼君早归来。
  • 有种毅力叫减肥
    阿姨自小就想远嫁海外,月老的红线远牵台湾,圆了阿姨一直以来的梦。台湾,一座拥有魔力的宝岛,它彻底改变了阿姨,把一个败家女脱胎换骨成每月打双份工的拼命一族,因为阿姨说她爱台湾,想扎根于台湾。十几年过去了,如今阿姨开着自己的小店,过着一家三口幸福的台湾人生活。
  • 周其伦2010
    我对台湾的了解很不具象,理性认识来自课本和史书,也就是在阅读《我的唐山》以后才廓清了我对台湾的认知,那里不光有旖旎的热带风光、水果,客家风情,还有鲜活厚重的民族情感纠结。特别渴望去日月潭拘一捧思念的水,尝尝它与长江水不一样的滋味,感受台岛的人文情怀。
  • 为了茶和天下
    在台湾三个月,开车的萧师傅让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是虔诚的佛教徒。一次,车上没有纸巾,我责怪他:住的酒店剩的还不拿点备车上。他平静地答:"阿… 那不可以,我们没用完的别人还可以用呀",不久后他就从便利店买来一叠。这看似不经意的举动使我备感羞愧。
  • 淋雨的喇叭花
    我曾经在台湾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中秋节。我的台湾同事们,居然要我中秋节晚上去市郊的菜园里偷葱偷菜 。后来才知道,台湾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的说法,因此未婚女子中秋夜偷菜求郎。你们猜猜后来我偷没偷?
  • zhy6898
    新从没想到跟台湾还有如此深的渊源。村里修宗祠,我帮父亲整理资料,才发现:我们这一脉来自金门。400多年前,一位姓张的青年因出人命,从金门跨海逃到福建漳浦的丹山上,而后在大陆繁衍,他就是我的先祖。我联络上金门青屿张氏族长,告诉他,我和我的族人要过去寻根。
  • 小小的镜界
    我的姑婆早些年由于战乱,阴差阳错到了台湾,小时候家里穷,姑婆帮助了我们很多,每次她从台湾回来,都给我们带好吃的,还有漂亮的衣服,从那时起就对台湾充满了好奇,一直希望长大后能有机会去台湾看看,我想这个愿望应该很快就会实现了。怀念我亲爱的姑婆!
林彬

林彬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我的唐山》总策划
林那北

林那北

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社长、主编
彭振东

彭振东

海峡都市报文体副刊部主任
林焱

林焱

评论家、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刘晓闽

刘晓闽

中篇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我的唐山》责任编辑
曾令疆

曾令疆

中篇小说选刊编辑部副主任、《我的唐山》责任编辑
廖伟

廖伟

中篇小说选刊编辑、《我的唐山》责任编辑
林伟东

林伟东

新浪读书主编
王宇

王宇

新浪福建总编
张佳怡

张佳怡

新浪文化读书微博专员、编辑
  • <马江海战>马江海战是福建船政百年历史中最悲壮的一幕。1884年8月23日上午8时,法军向清朝闽浙总督发出通牒,但清朝官员竟然对福建水师官兵封锁消息,不准请战官兵“轻举妄动”。下午13时45分,停泊在马江水面的法军8艘军舰、2艘鱼雷艇向福建水师发起攻击…

  • <刘铭传抗法>1884年8月5日法舰炮轰基隆,强行登陆。刘铭传指挥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击退法军。9月底法舰10余股同时进犯基隆和沪尾(今淡水),经过奋力抵抗,刘铭传被迫放弃基隆,退守沪尾。法军数次进攻沪尾,守军英勇杀敌,大败法军,取得沪尾大捷,使法军企图占领台湾的计划…

  • <台湾第一任巡抚>1885年,清政府决定台湾正式建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任命抗法有功的原福建巡抚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在他任职巡抚的6年中,对台湾的防务、行政、财政、生产、交通、教育,进行了广泛而大胆的改革,全面推进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使台湾的面貌焕然一新。

  • <中法新约>1885年6月9日,《中法新约》在天津正式签订。法军撤出基隆、澎湖,并撤销对于中国海面的封锁。在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国侵占台湾的战争以失败而告结束。刘铭传领导台湾军民顽强坚持战斗,苦战数月,为中法战争最终取得胜利作出了极大贡献。

  • <台湾建省>光绪十一年九月五日(1885年10月12日),由奕譞、世铎、奕劻、李鸿章等十六人联衔上《为钦奉懿旨会议具奏事折》,对建设海军和加强台防等重大问题提出具体意见。同日,清廷以慈禧端祐康赜昭豫庄诚皇太后的名义发布了准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的懿旨…

  • <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黄海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的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在遭到日军的突然袭击后,清政府被迫应战。9月16日,日军占领平壤,朝鲜尽入日军之手,战火燃向中国本土。

  • <马关条约>马关议和从3月24日正式开始,在谈判桌上,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对李鸿章进行讹诈、恐吓,威逼李鸿章在一份早已拟好的条款上签字。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在条约上画了押。《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台湾和澎湖列岛,付出了数目空前的赔款。

  • <台湾日治时期>1895年至1945年之间台湾由日本统治的时期,充满日本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理论及日本殖民政策的活动形态。日治初期,是由台湾总督府主导殖民地的开拓规划。中后期,日本对台湾采取内地延长主义及皇民化政策,以期将台湾本岛人同化于日本。

  • <台湾武装抗日运动>在达半世纪的日本统治当中,抗日大抵上发生在前20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期是台湾民主国抗拒日军接收的乙未战争;第二期是紧接着台湾民主国之后的前期抗日游击战,几乎每年都有武装抗日行动,而最末一期自1907年的北埔事件起,到1915年的西来庵事件为止。

  • 乙未战争,是台湾军民为捍卫“台湾民主国”,而日军依马关条约为取得台湾所爆发的战争。自1895年5月29日日军登陆澳底到10月23日日军控制全台湾为止,战事持续总时间约5个月,发生在台湾的,战斗地域最广、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 北埔事件是1907年11月发生于台湾新竹北埔的反日事件,领导人为客家人蔡清琳、赛夏族头目大打禄。蔡清琳自称“联合复中兴总裁”,谎称清廷大军即将登陆新竹,遭到台湾总督府警方对日方的支援,进行围捕,参与武装起事的台湾人死伤惨重。

  • 苗栗事件:罗福星在苗栗、台北、新竹、台南等地,以“驱逐日人,光复台湾”为号召,秘密发展武装革命组织,参加者多达1500余人。1913年3月15日,罗福星在苗栗发表《大革命宣言书》号召台湾人民团结抗日。起义尚未开始,即被日本警察发现,起义首领全部被捕。

  • 西来庵事件,是发生于1915年的武力抗日事件。是台湾日治时期诸多起事之中规模最大、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更是台湾汉人最后一次武装抗日。余清芳假借神佛名义宣扬抗日思想发起武装抗日,后遭,日军入山围剿,余清芳潜逃,至翌年4月事平。

  • <马江海战>马江海战是福建船政百年历史中最悲壮的一幕。1884年8月23日上午8时,法军向清朝闽浙总督发出通牒,但清朝官员竟然对福建水师官兵封锁消息,不准请战官兵“轻举妄动”。下午13时45分,停泊在马江水面的法军8艘军舰、2艘鱼雷艇向福建水师发起攻击…

  • <刘铭传抗法>1884年8月5日法舰炮轰基隆,强行登陆。刘铭传指挥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击退法军。9月底法舰10余股同时进犯基隆和沪尾(今淡水),经过奋力抵抗,刘铭传被迫放弃基隆,退守沪尾。法军数次进攻沪尾,守军英勇杀敌,大败法军,取得沪尾大捷,使法军企图占领台湾的计划…

  • <台湾第一任巡抚>1885年,清政府决定台湾正式建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任命抗法有功的原福建巡抚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在他任职巡抚的6年中,对台湾的防务、行政、财政、生产、交通、教育,进行了广泛而大胆的改革,全面推进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使台湾的面貌焕然一新。

  • <中法新约>1885年6月9日,《中法新约》在天津正式签订。法军撤出基隆、澎湖,并撤销对于中国海面的封锁。在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国侵占台湾的战争以失败而告结束。刘铭传领导台湾军民顽强坚持战斗,苦战数月,为中法战争最终取得胜利作出了极大贡献。

  • <台湾建省>光绪十一年九月五日(1885年10月12日),由奕譞、世铎、奕劻、李鸿章等十六人联衔上《为钦奉懿旨会议具奏事折》,对建设海军和加强台防等重大问题提出具体意见。同日,清廷以慈禧端祐康赜昭豫庄诚皇太后的名义发布了准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的懿旨…

  • <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黄海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的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在遭到日军的突然袭击后,清政府被迫应战。9月16日,日军占领平壤,朝鲜尽入日军之手,战火燃向中国本土。

  • <马关条约>马关议和从3月24日正式开始,在谈判桌上,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对李鸿章进行讹诈、恐吓,威逼李鸿章在一份早已拟好的条款上签字。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在条约上画了押。《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台湾和澎湖列岛,付出了数目空前的赔款。

  • <台湾日治时期>1895年至1945年之间台湾由日本统治的时期,充满日本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理论及日本殖民政策的活动形态。日治初期,是由台湾总督府主导殖民地的开拓规划。中后期,日本对台湾采取内地延长主义及皇民化政策,以期将台湾本岛人同化于日本。

  • <台湾武装抗日运动>在达半世纪的日本统治当中,抗日大抵上发生在前20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期是台湾民主国抗拒日军接收的乙未战争;第二期是紧接着台湾民主国之后的前期抗日游击战,几乎每年都有武装抗日行动,而最末一期自1907年的北埔事件起,到1915年的西来庵事件为止。

  • 乙未战争,是台湾军民为捍卫“台湾民主国”,而日军依马关条约为取得台湾所爆发的战争。自1895年5月29日日军登陆澳底到10月23日日军控制全台湾为止,战事持续总时间约5个月,发生在台湾的,战斗地域最广、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 北埔事件是1907年11月发生于台湾新竹北埔的反日事件,领导人为客家人蔡清琳、赛夏族头目大打禄。蔡清琳自称“联合复中兴总裁”,谎称清廷大军即将登陆新竹,遭到台湾总督府警方对日方的支援,进行围捕,参与武装起事的台湾人死伤惨重。

  • 苗栗事件:罗福星在苗栗、台北、新竹、台南等地,以“驱逐日人,光复台湾”为号召,秘密发展武装革命组织,参加者多达1500余人。1913年3月15日,罗福星在苗栗发表《大革命宣言书》号召台湾人民团结抗日。起义尚未开始,即被日本警察发现,起义首领全部被捕。

  • 西来庵事件,是发生于1915年的武力抗日事件。是台湾日治时期诸多起事之中规模最大、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更是台湾汉人最后一次武装抗日。余清芳假借神佛名义宣扬抗日思想发起武装抗日,后遭,日军入山围剿,余清芳潜逃,至翌年4月事平。

  • 【足迹01:澎湖】澎湖群岛位于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由于具有先天地理与港湾的优越特殊条件,自古即为军事要冲及重要的移民中继站,是台湾开发最早的地区,有“台湾海峡之键”的称号。……

  • 拍摄地点:台湾澎湖县海岸。

  • 澎湖本岛与白沙岛、西屿岛呈环状连接,三岛中间为著名的澎湖湾.图:航拍澎湖湾

  • 吉贝屿俗称“台湾堆”,为澎湖群岛北海域中最大的岛屿

  • 吉贝屿西岸有一道数千公尺的黄金色海湾,呈弧状迤逦入海,碧海蓝天与金色海岸相映成趣

  • 在澎湖湾吃喝玩乐:闲渔业区的海洋牧场享受烤鲜蚵、钓花枝的乐趣。

  • 台湾澎湖县西屿:探秘李鸿章古堡

  • 【足迹02:台南】台南位于台湾西南部嘉南平原,为台湾全岛开发最早的区域,也是全台历史古迹最多的城市

  • 台南市旧名赤崁。赤崁楼前身为1653年荷治时期兴建之欧式建筑普罗民遮城(称红毛楼)

  • 海神庙和文昌阁是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这两座阁楼建造在高高的台基之上,它们是赤崁楼的标记。

  • 延平郡王祠俗称郑成功庙或开山圣王庙,位于台南市开山路,是台湾的重要古迹

  • 除了名胜古迹,台南有美丽的垦丁,就是近期大热的电影海角七号的拍摄地

  • 摄于:台南垦丁

  • 【足迹03:台北】台北市为台湾省省会城市,台湾第一大城市,是台湾政治、文化、商业与传播等的中心

  • 台北政治文化象征之处:自由广场

  • 台北孙中山国父纪念堂

  • 台北也是美食之都,新鲜的水果让人垂涎

  • 台北美食地标:夜市

  • 繁华的台北闹市区是购物集中地。

  • 夜台北,夜太美。

  • 【足迹04:基隆港】 基隆市位于台湾岛最北部,是台湾省三个市之一,以深水谷湾之天然良港著名。曾是台湾万商云集的重要港口。

  • 下了火车就能充分感受到基隆港这个港口城市的感觉。摄于:基隆港港口

  • 【足迹05:宜兰】 宜兰位于台湾岛东北部。宜兰是个多山的县,山的环抱致使兰阳平原形如畚箕,在东北季风的吹拂下,宜兰尽揽雨水湿气,故人称"竹风兰雨"。

  • 尽揽雨水湿气的宜兰是个泡温泉的好去处

  • 台湾因为受日本统治五十年,因此有许多用语受日本影响。比如说台湾人一般不说泡温泉而会说泡汤。

  • 【足迹06:新竹】新竹市是位于台湾省西北部的一个省辖市,是北台湾最早开发的城市 新竹市冬天盛行强劲的东北风,因而有“风城”之别称

  • 台湾新竹风味独特的新竹米粉.米粉在台湾米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台湾新竹县的客雅溪一带水质甘美,风势很大,而且湿度适宜,风干的米粉別具风味

  • 【足迹07鹿港】鹿港位于台湾中部西海岸的鹿港小镇,人口只有8.5万。鹿港名称的由来据说是因为荷兰时代,此港口输出大量的鹿皮而得名。鹿港虽小,却曾有着显赫的文化历史。

  • 洋溢着欧风情调的民俗文化馆,原为昔日鹿港显贵辜氏家族中辜显荣的故居。全栋建筑仿文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式风格,为本世纪初西化风潮下的精致之作。馆内收藏了多达6000件的台湾传统民俗文物。

  • 大家都熟悉的《鹿港小镇》是罗大佑1982年发行的首张个人专辑《之乎者也》中的第一首歌曲,又名《台北不是我的家》。这也是罗大佑最早的、最深刻的政治歌曲之一

1/30

■ 澎湖群岛位于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由于具有先天地理与港湾的优越特殊条件,自古即为军事要冲及重要的移民中继站有“台湾海峡之键”的称号。如今澎湖群岛的吉贝屿,西屿这些小岛都不乏浪漫的气息。除了垂钓、炭烤海蚵等必备设施外,还提供卡拉OK欢唱。大家可以在闲渔业区的海洋牧场享受烤鲜蚵、钓花枝的乐趣。

澎湖:昔日军事要地,如今不乏浪漫
台南:全台历史古迹最多的城市

■ 台南位于台湾西南部嘉南平原,为台湾全岛开发最早的区域。也是全台历史古迹最多的之地台南市旧名“赤崁”。因此赤崁楼是台南的标志性建筑,该楼前身为1653年荷治时期兴建之欧式建筑普罗民遮城(称红毛楼)。近些年《海角七号》热播,拍摄地垦丁也成为了人们到了台南的必去之地。

■ 台北市为台湾省省会城市,台湾第一大城市。是台湾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台湾政治、文化、商业与传播等的中心。台北市是台湾近代历史的发展舞台,集许多台湾文化与人文地景之大成。

台北:台湾政治经济集中地

·宜兰位于台湾岛东北部。山的环抱致使兰阳平原形如畚箕,在东北季风的吹拂下,尽揽雨水湿气,故人称"竹风兰雨"。在这儿泡温泉是个绝佳的选择。

宜兰:泡温泉的好去处

·鹿港是因荷兰时代此港口输出大量的鹿皮而得名.洋溢着欧风情调的民俗文化馆.是了解鹿港民俗的重要窗口,其建筑本身也是鹿港小镇上华丽气派的地标

欧洲情调的鹿港小镇

·基隆市位于台湾岛最北部,是台湾省三个市之一,以深水谷湾之天然良港著名。曾是台湾万商云集的重要港口。下了火车就能充分感受到港口城市的感觉

基隆:深水谷湾天然良港

·新竹市位于台湾西北部,新竹米粉原本是由福建地区传入,由于新竹地区经年强风,独特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合制造米粉,因而发展成地方性的特产

新竹数米粉最出名